为群众办实事念好“准实细”三字诀
2021-10-24 13:24

   百年党史,恢弘历程。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刻进党的历史。当前,“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如火如荼,办实事,既见作风,又现能力;既彰显担当,又检验宗旨。但办实事,也最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走样跑偏。要想真正把群众实事办好、难题解好,重在“准”、贵在“实”,难在“细”。

  深入群众把“准”脉。为群众办实事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摸清状况、找准病症、深究症结,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有些看似“调子很高”、面面俱到,却往往只解决了“表面问题”,对群众来说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最终效果也大打折扣。要想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就不能“一厢情愿”,而要摸准群众要害“痒点”,切中群众现实需求,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克服身居“庙堂”、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作风,真正沉下身子、摘掉帽子、放下架子、抛开面子,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拉家常、问困难,既要关注到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要关心特殊群体、特殊需求,发现个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第一信号”源源不断,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点发力,使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得民心。

  一抓到底开“实”方。对症下药还需有良药实方,“实”就是要不囿于虚功、不空喊口号,用真心实意丈量民心民意。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些是老大难,长期未能解决;有些是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有些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投入。这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链接的却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就能达到目的,也不是一味地提供打扫卫生、走访慰问等常规服务就能让群众满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抓主业、务正业,多办要事、急事、难事,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明确目标任务,拿出过硬举措,限时对账销号,真正为群众打通“堵点”、纾解“痛点”、补齐“断点”,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更实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用足心思下“细”药。有良药还得细细把握好药量,多一分少一分都有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为民实事虽暖心,但不是所有的实事群众都买账,有的实事能让群众普遍受益,而有的实事,则可能“伤害”个别群众切身利益而遭至反对。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在“细”上花心思,穿针引线下足“绣花”功夫,绝不能硬邦邦抛出一个方案,更不能把未经论证的方案硬“塞”给群众,强迫群众接受。要把每件实事都想周全、做细致,通过实地查看以及征求各方意见,通盘考虑各方利益。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主动接受民意测评和考验,征求群众批评和意见,确保所办实事真正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和满意,切实用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变化,进一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