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贝聿铭祖居”1090万被拍卖,这座“无室一厅无卫”的明式老宅长啥样?
2021-10-18 22:52

位于苏州姑苏区白塔西路上的“贝聿铭祖居”以1090万元成交,这座明式老宅户型为“无室一厅无卫”,拍卖成交之后的用途一直被许多人所关注。此前,“贝聿铭祖居”的房主为杭州人,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到苏州,这处老宅便一直闲置。此次拍卖属于委托拍卖,竞拍者只要符合苏州购房资格,便能够顺利过户。然而,记者走访发现,拍卖成交之后,这处老宅却依旧处于闲置状态。

“贝聿铭祖居”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10月18日,记者来到苏州姑苏区白塔西路35号,这里就是被拍卖的“贝聿铭祖居”所在地。“贝聿铭祖居”位于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斜对面,与苏州市肿瘤诊疗中心仅一墙之隔。白塔西路35号弄堂内有些破败,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顶上的窗户照射下来,让昏暗的弄堂里有了些许光亮。穿过狭长的弄堂,便来到了“贝聿铭祖居”,这里由一座明式老宅和一处院子组成,整座宅院保存较为完好,除了部分柱子油漆脱落外,其它建筑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在老宅正中间,摆放着两排玻璃展柜和两排中式木椅与西式沙发。老宅两侧则堆放了一些办公用品和杂物。院子里放置了许多盆绿植,另外还堆放一些杂物。在老宅北墙中间正上方挂有“玉颐堂”牌匾,在牌匾下方的方桌上立有“贝聿铭祖居”的标志牌。

根据老宅内张贴的“贝聿铭祖居简介”描述:“贝聿铭祖居始建于明代,20世纪初为贝聿铭父亲的居所。旧址原位于大院正中,因为年久失修,后经过苏州市文物局批准,移建、修复至现址。” 这处宅院原先是苏州玉石雕刻厂的玉器展示馆,包括玻璃展示柜和沙发座椅等,都是原先为展览布置的。

据介绍,自从2013年过户后,这里一直保持着原样,不对外开放。原来这处宅院靠近西花桥巷,在2007年被移建到这里,一比一还原,木构件和部分石构建及柱子是原件,其它的都是后来新建的。记者看到,一则落款为苏州玉石雕刻厂有限公司的简介中,详细说明了这座老宅之前的用途。“旧址原位于大院正中,因长期疏于修缮,已千疮百孔。在本次房屋移建过程中,为更好地保存这座古建筑,再现其风貌,经苏州市文物局批准,遵照‘修旧如旧’原作,移建、修复于此,并题名‘玉颐堂’,现该堂作为玉器精品陈列及贵宾接待之用。”

23轮竞价之后,最终以1090万元拍卖成交

“贝聿铭祖居”起拍价980万元,房屋整体估值1650万左右。经过23轮竞价之后,最终以1090万元拍卖成交。房产证上显示,这座老宅的建筑面积为145.56㎡,土地使用面积为226.30㎡。名人祖居为何会被拍卖?记者联系到负责老宅拍卖的单先生,单先生告诉记者,这套“贝聿铭祖居”是一位杭州的企业家在2013年向苏州玉石雕刻厂购买而得,并于当年9月完成产权登记,属于私人财产。买入“贝聿铭祖居”后,多年来一直有专人定期打扫房子,管理老宅,但是房主并未入住。“委托方本来准备买下这套房后,在苏州定居的。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一直生活在杭州,就把这套房卖掉了。”单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房屋拍卖已经结束,交接手续也已经完成。

“贝聿铭祖居”成交之后,此前负责管理老宅的人便不再过来,平时这里大门紧闭。记者发现,这处老宅距离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非常近,仅有800米左右。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大师晚年的得意之作,祖籍苏州的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一生主持设计了50多座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新馆、中银大厦等知名地标建筑。

探索名人故居业态植入路径,挖掘名人故居背后的文化内涵

苏州姑苏区平江街道旧学前社区党委书记李纳告诉记者,苏州玉石雕刻厂改制之后,大部分的厂房就另作他用了,当年,这个老宅整体平移了一百米左右,修葺时依旧采用之前的建筑材料,加上之前的业主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较强,所以这座老宅保存较好,此次公开拍卖后,街道和社区希望新业主能够保持古宅风貌,继续做好古宅的保护工作。

今年以来,苏州姑苏区选取平江历史街区和32号街坊的陶氏宅园、曹沧洲祠、沈瓞民故居、潘世恩宅、苏肇冰故居、钱伯煊故居6处名人故居开展文化展示项目,组织文化挖掘和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姑苏区充分借助专家“智囊团”力量,邀请苏州市文物局、市住建局、市方志办、市文旅集团、姑苏古建公司、保护与更新公司以及历史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名人和名人故居标准认定、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方向选择、名人故居文化展示主题确立等,系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明确以名人故居品牌内核构建、展示手段多元化升级、科技信息集成赋能为主要手段,实现名人故居由过去传统单一维度平面展示向漫游式、互动式、综合性、多元化展示的跃升,促成文物建筑与名人历史的高度融合,提升名人文化感染力。

在名人故居开展文化展示项目,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名人故居背后的文化内涵,推动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苏州姑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编制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总结推广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同时积极探索名人故居业态植入路径,深入实践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路径和运营模式,全面展示保护区古城保护更新成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