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紫金|红色题材的探索性表达—评扬剧《阿莲渡江》
2021-09-25 21:01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的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的重要一战。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重磅推出了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的扬剧《阿莲渡江》,该剧由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及青年编剧郜庆龙担纲编剧,著名导演韩剑英任导演。据悉,《阿莲渡江》将于26-27日作为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亮相。

扬剧《阿莲渡江》叙述了走投无路的逃婚少女阿莲被身着便装的解放军战士江华搭救,并向阿莲讲述了一个无比美好的新社会,并承诺那天到来时将带着她重回她的家乡江南。阿莲重燃生的希望,决定在江北等待江华的归来。阿莲寄生在江北岸江华战友谢华家里,谢华母亲琼花是位精明能干的商业船队老板,聪慧的阿莲深受她的赏识,琼花幻想日后儿子归来能娶之为妻继承家业。三年后,已是渡江先遣团营长的江华去看望琼花,带去了谢华的阵亡消息和遗物,重逢后的江华和阿莲,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并做通了深陷丧子之痛地琼花的工作,用谢家的船帮助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剧作家罗怀臻通过对阿莲、江华、琼花、富贵、谢华等主要人物的具象描摹,以小人物展现大情感,呈现了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普通女性的人生际遇,时代追求。整部戏中所呈现出的新时代的舞台演艺、传统戏曲写意的美学追求、现代戏的探索性呈现,对当下红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021年,是剧作家罗怀臻的高光之年,这一年,他将有7部不同题材、风格迥异的作品上演,其中三部红色题材京剧《换人间》、淮剧《寒梅》以及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扬剧《阿莲渡江》,三部作品秉承了他一贯的戏剧风格——对人性开掘的积极探索。扬剧《阿莲渡江》更是呈现出一种价值塑造、人文开掘与形式革新的特征,形成了立体多样的人物图谱和景观多致的审美表达。全剧仅仅用五个主要人物,两组镜像关系,就勾勒出了情爱线、伦理线、阶级线,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形象。

第一场中阿莲是一个被债主逼迫,走投无路的渔家少女,得到了隐藏解放军身份的江华的解救,他们在涛涛江面上,互诉际遇,情感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深埋,同样也勾起了阿莲对新社会,理想国的向往,他告诉江华,她愿意等待,等待理想国的到来。第四场中,阿莲与江华在人群中的寻寻觅觅,让人看到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一对青年人的重逢,是多么的幸运,这种幸运,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对新社会、理想国的向往,将他们紧紧的牵在了一起,更是因为共产党的到来,让两位渴望新生的青年人有了重逢的际遇。

人物谢大娘子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战乱时代的女性,她与阿莲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反差,谢大娘子十七岁嫁人,十九岁添丁,丈夫收债途中不幸客死他乡, 一人操持若大的家业,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青涩早已褪去,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坚毅、爽朗甚至有点固执的性格年轮,她的愿望就是守妇道、育幼儿、苦经营,船和儿子江华是她一生的寄托,这里的“船”成了一种隐喻,代表了对丈夫的思念,守住船,就是守住她的过去,守住她的价值观,她对捐船的态度,琼花的旧社会的人格图谱跃然纸上,阶级线、伦理线亦得以体现。儿子是琼花一生的希望,失去儿子后,她依旧希望能保住丈夫的家业,她提出让阿莲与富贵成亲,为了守住旧伦理的妇道,她隐藏自己对富贵的情感,无视富贵对自己这些能的守护。但是最终是他最心疼的儿子的一封信,让她打开了心结,同意借船给解放军,也卸掉了旧伦理的精神枷锁,开启了为自己的新生活。

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越是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往往就越应该显示出对我们各自文化来路、精神气质的回归与复兴。扬剧《阿莲渡江》的舞台呈现,突出了两个关键字“回归”,用筛豆子模拟雨声水声、摇帆布模拟风声、抖铅皮模拟雷电,舞美设计回到了“手工时代”。更令笔者耳目一新的是整个剧目的导演韩剑英的导演手法,兼具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假定性原则,更有影视化的表现手段,如阿莲与江华在江中畅谈,筛豆子模拟雨声水声的人员纷纷上场,谢大娘子在演唱人生历程的表演中,舞台上进行了演绎,不仅让我们窥见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再现了手段也破具“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剧目的音乐充分展现了扬剧的传统唱腔之美,清新优美,江南气质浓郁。扬州江都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撒趟子撩在外)》贯穿全剧,“一把小木梳”总是在人物动情之处出现,虽然是一样的曲调,但却是不同的情形,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悲伤,让人不禁对那个年代有一种神往之情。

地方戏曲的薪火相传,文艺院团是重要载体,中坚力量。这些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在扬剧名家李政成的带领下呈现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接连出品了艺术精品扬剧《衣冠风流》、《史可法》、《鉴真》,更是培养了一批以游佳琪为代表的一批基本功扎实的戏曲新青年,为扬剧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对青年一代的精心培养,值得江苏乃至全国戏曲院团的借鉴!

回到扬剧《阿莲渡江》,这其中的“渡江”是一种隐喻,隐喻中国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行为上的“渡江”,更是观念上的“渡江”。这部剧在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等方面,显示出了与时代密切呼应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品格!

通讯员:赵言娟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