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0万+”网友读文品秋意
2020-09-21 10:00:55

随着全国大面积的降温,很多地方像南京一样,逐步走向秋天,早晚的气温开始凉了,出门要多带一件薄外套,走在街角,不经意间会闻到一缕桂花香,原来小花园里的桂花悄悄开了。而对很多网友来说,对秋天的感知,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林”,他最近推出的《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条微信中分享了一些他在秋天的摄影碎片和日常画画,又成了爆款。有网友说,“又是一年的’一念成秋’系列,喜欢你的说法,不知何为愁,离人心上秋。”

又是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秋”

记者看到,小林今年的“一念成秋”还是用上了自己日常拍摄的一些秋天景色,这些景色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来自小林故乡南海的照片上,是一对情侣,身着风衣靴子站在海边,看起来寒意渐生,真的是应了他配的那段文字“秋总是带着惆怅,藏满逝去与不舍,红尘纷乱,终将落幕,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海

一到秋天,尤其是深秋,网友们就会竞相晒出各种金黄落叶的图,小林的“一念成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图,他用诗经中的“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或者苏轼《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来做串联。

一张来自常熟兴福寺的照片——图中10张枫叶,从碧绿到渐黄到金黄到深红,完美演绎了从春到秋的颜色改变。在湖北神农架,溪水边青苔依然青青,但落叶却已是金黄。

常熟兴福寺

湖北神农架

而另一张来自天山那拉提的风景照特别令人震撼,照片上男子骑马驰骋在广阔天地间,秋天的山谷,色彩层次感很强,远方的草甸在午后的阳光中泛着金黄,而近处的山谷在背阴处,看似有一层薄薄的白霜,而到了眼前,金黄色的矮树下,草甸上的霜似乎稍厚一些,竟有些泛蓝。

天山那拉提 

同时小林也配了几张他的画作,比如用枫叶来展现“霜降”的颜色特点,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时节里,露、霜、阳光都将带给大自然不同的呈现。比如“江南秋晚”作品中,一片水墨色的江南庭院中,枯枝头上一片红色的柿子,还有金黄的树叶,意境深远。而“秋韵”一图则是凋零的荷花。

秋韵

这些秋天的色彩引起了很多网友共鸣,有网友说,“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秋天和菊花是分不开的,庭院里种的大黄菊、大粉菊,山间小道的路边菊……长大后咋就没有看见过一朵悠然的菊花?说来也好笑,我今年见过最美的一朵菊花,居然就是印在我新买的裤子腿上的那朵小雏菊。”

“10万+”网友在文中品味秋意

记者看到,这篇“一念成秋”又引发了网友大量评论和转发,阅读量超过10万,甚至很多人泪目了,“‘青竹板凳,老酒几杯,等不来故人归’,再加上配图中老奶奶孤独的背影,瞬间泪目……”还有网友表示,画和文字都美得让人心醉。“有那么多的美,有那么一些忧伤,有那么一点孤独。小林老师的秋天,穿越古今,熙熙而来”,“有人与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但是我依然喜欢看小林的漫画和文章,给我温暖、让我开心。”

小林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其实不管什么天气,或者春夏秋冬,哪个季节都有值得抒情的地方,也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一般来说“伤春悲秋”,秋天,天气转凉,从夏天的热转到秋冬的冷,这可能会让大家有更多的感触,所以相对来说,秋天通常会更有诗情一点更诗意一点。

河北坝上

记者看到,小林的文字,配上秋天的气氛,也极容易让人共情,比如“别把开头说太美,毕竟我们都喜欢结果”,“我决定从你的全世界离开,你也许根本就没时间留意我还在不在”,“我已经很难过了,你就别逗我笑了,我要是跟着笑了,那得有多尴尬啊”,“阳光退出院子,退得那么慢,中间还偶有停顿,如同一种哽咽”,还有“‘你喜欢就好’,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不喜欢这样,但我喜欢你”……

当然了,天气转凉,人也就更渴求暖意,所以也有这样的文字,“想和你在一个屋子里,各做各的事情,一抬头就能看见你”。

四季主题创作要符合“天时”

小林任职于中山大学,自称“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他告诉记者,“一念成秋”这个系列的拍摄确实是陆陆续续做了好多年了,每年秋天他都会去不同的地方拍摄一些照片,组成一个合集。合集里,有新照片也有老照片,小林表示,这其中有一些照片特别喜欢,就会跟以前的老系列去做一个新的组合,但是会在文字方面做一个新的提炼,所以看起来,依然还是有变化的。

西藏日喀则

“我的创作呢,其实四季的主题都有,各有不同。”小林认为,像这种风光片或者意境片,还是要符合天时,符合季节性,这样才会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每到一个季节转换的时候,他都会有针对性地换主题做创作,从以前的摄影作品或者以前的文章里,去选一些做优化。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图来自小林微信公众号,作者授权刊登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