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这本宝藏书《南京童谣》值得珍藏!听编者讲述背后的故事
2020-09-20 18:47:59

“牛皮不是吹的,紫金山是我堆的。牛皮不是造的,长江水是我倒的。”如果说长篇累牍的古诗词给孩子们喂下去是“大补营养”,那么童谣就是他们的“小零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近日,由南京出版社发行,收集了南京本土38首童谣的新书《南京童谣》新鲜出炉。

这可是一本宝藏书,由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老师周益民编写,非遗传承人张方林和陈耀操刀配剪纸画,水墨插画师张叶配水墨插画图。书籍出版的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扬子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编者周益民老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大人小孩都喜欢

童谣是大人的乡愁,是语言的狂欢

据了解,周益民老师是南通海门人,为何一位小学老师,且不是南京人,不会说南京话,却寻思着南京童谣?

周益民告诉记者,说来话长,他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一直比较关注,琅小的校本课程《快乐阅读》也是他带着一批老师一起编写的,其中有一块就是关于南京本土的文化,包括南京的故事、南京的传说、南京的童谣等等。“低年级校本课本我们编了一组童谣,数量不是很多,不过我关注南京童谣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2019年10月,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学之都,朋友圈被和南京有关的名著名人刷屏,周益民想起了被人们忽视的民间文学,想起了童谣。“童谣和那些传世名著一起,共同绘就了我们这个城市的独特气质,文化气息,也镌刻在了个体的生命印迹之中。说起童谣,不仅孩子们喜欢,成人也喜欢,它承载一种文化和一种乡愁。在动人的童谣里,孩子们获得了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懂得了做人的道德规范,获得了基本的价值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念诵童谣实在是一种语言的狂欢。”

为了收集童谣

他寻访大街小巷,跟退休老师请教

童谣被古人称作是“天地之妙文”,或在民间口头流传,或收藏在文献和典籍当中。为了收集童谣,周益民寻访南京大街小巷,跟老爷爷老奶奶聊天,向退休老教师请教,翻阅大量的书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由于每个人的记忆不同,说出来的童谣有一些差异,周益民通过查阅资料,力求整理出最有意思的版本。

“亮火子虫,夜夜红,飞到西来飞到东,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肚子亮晶晶。”周益民告诉记者,这首《亮火子虫》就是跟退休老教师徐廷芬老师学到的。“老人们说起这些童谣都是兴高采烈的,说起小时候的童谣,他们根本不用回忆,说起来很流畅,好像就挂在嘴边一样。”

收集、筛选、整理,然后是归类。“归类工作也非常伤脑筋。一开始,我想按照童谣本身的类别分类,比如有连锁调、颠倒歌、绕口令、问答歌等,后来发现这样分类,有的多有的少,每种类别的数量不均匀。于是我换了另外一个维度,分为游戏篇、生活篇、奇想篇、自然篇和古怪篇。”周益民说。

韶韶玩玩

在互动中渗透知识和文化

如何将童谣的价值最大化?周益民想到了“互动环节”,于是在书中增设了“韶韶玩玩”的栏目,激发孩子们对童谣的兴趣。“童谣很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孩子读起来可能有一些小疑难,需要解释一下。于是我们在这个栏目介绍一些童谣产生的背景、民俗和文化,将这些知识在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孩子心中。”周益民说。

“比如,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这首童谣中,小朋友可能不理解丈,丈是过去人们用的一种长度单位。三十六丈高是多高呢?换算成现在的单位是120米高。实际的城门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与现实不能划等号。这首童谣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不知不觉中,在韶韶玩玩这个环节中,小朋友就学到了童谣的表现手法和历史。”

“在《南京风味小吃谣》中,不仅列举了糖芋苗、小元宵、豆沙条、马蹄糕、烫干丝、三丁包……美味可口的南京小吃,还提到清代文人袁枚。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民俗、文化、历史等渗透在童谣中。”周益民把这种童谣的知识延伸归结为“1+X”,1是童谣,X是文化、风俗等。

收获很多

遗憾的是孩子不会讲南京方言

周益民感慨:“在编书的过程中,我感觉不是在付出,而是收获了很多。除了出书的成就感,还有知识结构的收获。比如,有一首童谣只有两句:高淳东坝倒,北寺塔上漂稻草。一开始我怎么都读不懂,东坝在高淳的胥河上,北寺塔在苏州呢?后来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这里面涉及到了地理知识:是说两地之间水位的高度差距很大。”

编书的过程也让周益民产生一些忧虑:“南京的童谣要用南京话来讲,而现在的孩子几乎都不会说南京话,就连南京本地的孩子也很少讲南京话。很遗憾,我觉得我们既要讲好普通话,也不能丢掉方言。方言也是南京的一种文化和一种乡愁。”

作为一个新南京人,周益民通过童谣这种方式走进南京,走进南京文化。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献给每一个南京人和南京的朋友。”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