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为了武汉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这群江苏白衣战士奋战了两个月
2020-03-31 22:23:54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在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患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与死神赛跑”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无视自身危险的大无畏精神。

“下手术刀后,患者气流会携带着新冠病毒喷出。首先切开甲状软骨下缘,暴露气管;再切开气管前壁,迅速插入气管套管,植入并固定,接上呼吸机,这一系列精准操作需要在60秒内完成。”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强向记者讲述了近日抢救一名79岁老人的经历。在与死神的“抢人”大战中,郭强冒着巨大风险,为老人成功实施了气管切开术,患者的生命通路打通了,他的全身也湿透了。紫牛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位与死神“抢命”的江苏医生,为了抢救一名危重患者,他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奋战了近两个月,最近终于交出合格答卷。

早期预警

成立救治专家组严防死守

据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强介绍,被实施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是一位79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占女士。占女士平时身体状况一般,患有多年高血压。1月28日,占女士开始出现发热症状,2月1日,占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2月11日,在苏州医疗队二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占女士被辗转收入病区。医疗队在患者入院评估时发现,占女士由于年迈,穿件衣服都会气喘吁吁,病情有加剧的趋势,入院时就成了早期预警和重点关注对象。

医疗队安排了特护,有护士照顾饮食生活,在治疗上成立专家组,重点在于加强抗病毒、抗细菌、抗炎症治疗及氧疗,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然而,占女士的病情进展比想象中更为迅速,老人家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症级别不断上升。

2月25日夜间,占女士出现呼吸窘迫,缺氧严重的情况,使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时效果也很不理想。当班的陆兵主任和李蕾主任当机立断,“不再观察,为病人直接实施气管插管,及时有效阻断呼吸衰竭!”在呼吸机通气过程中,治疗组团队发现老太太的肺顺应性非常差,气道压力很高、通气不足、换气功能也差,导致她严重低氧和二氧化碳增加,更严重的是,强烈的炎症反应犹如暴风雪一般,老太太出现血压不稳定,甚至需要持续泵推肾上腺素以维持。患者酸中毒严重,各种治疗药物都已经达到了最高级别,甚至一度考虑要使用人工肺了。

一波三折

医生与病毒的生死较量

在占女士的整个治疗过程中,2月底到3月初是最艰难的时刻。呼吸衰竭症状稍微稳定后,老太太开始发生肾功能衰竭: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无尿。为了替代肾脏功能,清除炎症介质,稳定内环境,治疗组团队开始实施肾脏替代治疗。虽然资源紧张,郭强还是想方设法确保每天为她实施血液净化治疗。“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医疗组团队时刻谨记郭强的嘱咐,每班十几个人围着一个危重病人转,时时刻刻盯着监护,不错漏任何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然而,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下,3月5日,护士的紧急汇报又给了治疗组当头一棒。患者开始出现大量血便,高达4000毫升。消化道出血,提示着肠功能的衰竭、肠粘膜破损、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肠道正常屏蔽功能丧失,对于羸弱的患者而言,随时会因大出血休克、肠道内细菌入血全身脓毒症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死亡。此时血库库存告急,苏州医疗队二队李锐书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用尽一切办法不让患者输血有丝毫耽误。

在占女士病情最危险的时候,治疗组团队的讨论会议几乎是上午开了下午再开,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哪怕夜半三更,微信群内还是不断有实时病情汇报和治疗组的讨论。队员们全都养成了即使不值班夜里都会半小时醒来一次看手机信息参与讨论的习惯,“睡不好,真的睡不好,做梦都在查房。”这是很多队员最深刻的感受。护理部的护士姐妹们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级护理需要护士24小时不间断盯着病人,除了日常的护理和治疗,还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病人使用呼吸机,病房内病毒气溶胶污染严重,安全风险很高,但无一人畏缩怠工,个个恪尽职守。

气管切开

“党员尖刀班”迎难而上

3月9日,占老太太的经口气管插管已必须更换为气管切开,手术中患者气道内富含的病毒飞沫和操作中的血液,会被每秒几公升的呼吸机压力像大喷壶一样喷出,对于操作者来说非常危险。危急时刻,郭强立即组织成立“党员尖刀班”,手术小组名单很快确认。郭强担任主刀医生,张家港中医医院丁政副主任医师和太仓中医医院李执副主任医师任手术助手,两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协助,并保留三位副主任医师做保障后援。团队进行了事先的推演,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事先协商,并拟定了两个手术方案,从熟练分工到无缝衔接后,大家穿上了最高级别的持续正压防护服进入病房。

郭强在工作中

由于占女士体型偏胖,脖子较短,加上凝血功能不理想,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逐层分离需要非常细致,稍微损伤到较大的血管就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闷热的隔离防护服和模糊的视野并不适合做这样的手术,但郭强始终不受干扰,一直小心翼翼。他的手法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在改变,助手配合默契,及时跟上郭强的节奏,全力协作,手术成功,仅仅用了60秒时间!随后,医护人员重新为患者连上呼吸机,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生命体征重回稳定。“对于已进行气管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说,如果7—10天内不能拔管,就需要做气管切开手术。”郭强解释说,“不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口腔会积压很多分泌物,最后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有生命危险。”手术前,医护人员除了做好三级防护,穿两层防护服、戴N95口罩、护目镜等,还增加了一道防护—戴上正压头套。

“气管切开手术可以说是抢救新冠肺炎患者最高风险的手术。”郭强告诉记者,手术时,大量分泌物气溶胶会喷出,患者肺内沉积的病毒颗粒也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稍有不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气管切开手术对主刀医生的视觉与触觉要求很高。头套上的水蒸气会阻碍医生的视野;双手戴的三层手套,让执刀的手指没那么灵活。在视觉与触觉双重“失灵”的情况下,这次手术几乎全凭经验完成。

医疗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置管成功,占女士的病情也在这一天开始出现转折。随后的日子,她的呼吸机参数开始缓慢下调,心肺功能逐渐好转,消化道出血也渐渐稳定,开始小剂量鼻胃管注入营养液,理化指标稳步向好。3月22日,占女士开始自主睁眼了!“这提示脑功能也开始逐渐恢复!”郭强兴奋地表示,团队的每个人都备受鼓舞!

郭强在为病人进行诊疗

特殊转运

病人安全高于一切

目前,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各病区已经清空,不能出院的病人也已统一转院安置。3月27日,根据病区合并要求,占女士被转运至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占女士的病情虽开始出现好转,但仍非常危重,不能掉以轻心。整个转运将历时45分钟的车程,绝不能在途中发生任何意外,否则就是前功尽弃。郭强再三强调,一定要确保安全送到、不出意外,当然转运不仅是苏州医疗队二队的工作,也需要与接收方的完美配合,力求无缝连接,为此,苏州医疗队二队李锐书记一直保持与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医疗团队的密切沟通。

医疗队在转运病人

事先的组织调动演练是不可或缺的,根据病人的情况,气道护理怎么做?万一心律失常怎么办?血压如何控制稳定?万一黏膜或手术切口出血怎么办?遇到必须脱离转运车不得不人工搬运的情况怎么办?这一切,郭强提醒大家必须要想到并设计好应对措施,所需药物和设备宁可不用,但不可不备!治疗组团队对病人病情演进过程和转送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摸清转运路线,提前检查设备,准备可能需要的药品。

全副武装的郭强

除了郭强带领团队亲自护送,还有接收方中法院区危重症转运单元的三名专业医务人员,转运小组甚至考虑过组织另备救护应急小组跟车的配置。实际开始转运时,得益于提前演练,一切都在控制中。呼吸机管路很短,十几公斤的设备加上十几公斤的氧气钢瓶都必须人工搬运,再加上时时刻刻紧绷着的心情,队员们的汗水直淌,而且天公不作美,武汉下起了中雨,行动更加掣肘。但病人的安全一定不容有失,所有人统一步调一起搬动,推车的推车,抬设备的抬设备,提盐水的提盐水……紧围着转运床一点点挪动,挪上车后,队员们一路盯着监护仪,盯着病人,总算是安全送达,与中法病区床位医师交班,细致到每一个呼吸机参数。临走时看着救治了近两个月的病人,郭强真有点舍不得,和中法院区管床医生交换了微信和电话,随时了解情况。

近两个月的救治过程,终于交上了合格的考卷,占女士将进入恢复期,回想起这近两个月绞尽脑汁的不眠之夜,队员们在微信群里都很感慨:“真心为老太太高兴”“坚守与希望”“武汉的雨会停、云会开”,而转运回来的路上,有队员终于安心地在救护车上睡着了。

在思考中救治

在救治中思考

“合理有效地救治危重病人,是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一张超难试卷。重症患者往往不局限于呼吸系统疾病,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涉及多科室共同协作,而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时候需要医生摸着石头过河,一旦发现‘此路不通’,有时还需要‘退回河边,另寻通路’。”从事重症医学近20年的郭强说,“迅速判断、立下决断,是智慧、勇气,更是担当,因为有的病人,真的等不起!占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

医疗队成员在照看病人

“‘参战’以来,苏州医疗队二队接管的所有重症病人零死亡,队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零感染。”郭强说,“手心是患者,手背是队友,对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凭我小小的身躯,挡得住病毒一时的狡猾,但是挡不住它持续的肆虐。只有依靠多年大学和医院培养的一些求学和探究的习惯,边救治边研究。救治间隙,除了和国内同行请教诊治策略和发病机制之外,也和苏州大学的教授、苏州市的创新机构探讨了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我们经常讨论到凌晨,经常我们都是含着眼泪、怀着激情在探索,思考中救治、救治中思考。”

紫牛新闻记者|张毕荣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