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说错话后久久不能释怀 应警惕“聚光灯效应”
2024-03-26 11:31:45

“我刚刚在讨论时的讲话语气好像不太好,别人会不会在意啊?”常常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求指点,称“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该如何高情商化解?”更有网友表示自己经常这样,事后每当想到说错的话,都久久不能释怀。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心理现象叫“聚光灯效应”,以为自己备受关注,所以总会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研究表明,人们对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聚光灯效应”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非真实情况的反映。

人为何容易放大自己的错误?

普遍高估了自己的被关注度

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并且在心里笑话自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别人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陈志林告诉记者, 聚光灯效应也叫焦点效应(即Spotlight effect)。

这种心理现象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一旦自己当众出了糗或者说错了话,就会在心里思虑很多,担心别人不理解或者产生敌意,甚至其他更坏的后果,为此还会懊恼很久,每当想起曾经出过的错,都会惴惴不安。

陈志林分析表示,人容易产生“聚光灯效应”的原因有不少。

一方面是主观偏见。我们习惯以自己为中心,站在自身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综合评价自己时,如果不全面看待,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过分放大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他人眼中的严重程度。

其实,对别人而言,他们和你一样,也认为自己正站在“聚光灯”之下,而在“灯光璀璨”中,你并不会被特别关注。

另一方面是透明度错觉。也就是说,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显现情绪,如担忧、愤怒、高兴等,很容易被其他人觉察,时刻暴露在外人面前。

但实际上,多数的心理感受都难以被他人察觉,往往只有很明显的身体特征,如发抖的手、额头的冷汗等,才能让别人意识到我们正处于行为失态后的焦虑之中。

陈志林举例表示,比如大家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可是自己一说话,大家却“突然”安静下来了。这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到很尴尬,也会以为别人能注意到自己的尴尬情绪,但事实上,别人可能不太会注意到。

另外,还有自我意识过剩。这是指对自我的存在过分放大,过于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现的形象。陈志林说,自我意识过剩者觉得自己备受关注,以至于不小心出丑时,总担心那些出丑的瞬间会定格在其他人心中,给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过剩者内心的独角戏,观众通常也只有他们自己一个。

陈志林表示,还有一些人总是把消极、负面的想法在脑袋里循环播放,一次又一次回味,然后再陷入无尽的懊悔之中,无法自拔。这样过度反思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这样可能会引发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和担心,并使其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图 | 视觉中国

如何克服“聚光灯效应”?

抛弃臆想和假设,多一些积极暗示

要克服这种看起来很内耗的“聚光灯效应”,就要化解不能释怀的不良情绪,如何正视并接纳它呢?陈志林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积极暗示。

当众出糗时,不妨暗示自己“大家都很忙,我其实没那么重要”,来弱化自己的重要性;如果出席活动,为了避免强烈的“聚光灯效应”,可以暗示自己“紧张是很正常的,别人肯定和我一样紧张”,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将“我总是做得不够好”的消极思维转变为“我正在不断进步”的积极思维,关注自己在解决问题和取得成果方面的进步,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的能力。

其次可以转移注意力。

学会以积极的方式解释挫折和失败,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沉溺于负面情绪中。去做自己喜欢的,或是有意义的事情,用快乐、积极的情绪来抵御失落情绪,比如用跑步来宣泄压力,也可以通过画画来沉静内心,同时也要积极看到自己的优秀和价值。

还要学会抛弃“臆想”和“假设”,正确面对评价。

要彻底抛弃那些不存在的“臆想”和不正确的“假设”,因为那些想法本来就不切实际。只有抛弃了不存在的“臆想”和不正确的“假设”,才能让自己不陷入胡思乱想,才能不被那些自己认为别人关注的难堪、失败、尴尬等影响心情;不要过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代表他(她)自己的观点,每个人认知不同,经历不同,三观也存在差异,懂得包容、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意见,也能促进自我的成长;失败和批评是成长的机会,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将批评视为提高自己的动力。

同时,陈志林认为,也要积极地学会自我接纳,这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

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