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引》:史诗再现与文本重构
2022-09-28 14:53:12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即有《冷血》和《夜幕下的大军》等“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经典问世,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热”至今已有十多年,而我们的“非虚构小说”杰作在哪里?“非虚构写作”何以成为“非虚构文学”?9月25日,题为“非虚构,但是小说”的庞贝长篇小说《乌江引》赏析分享活动在南京锦创书城举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和《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等专家学者与读者一起深度探讨这部史诗性作品的文体创新意义,并从“非虚构小说”的美学概念上阐发此作的原创价值和启示。

十多年来,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已成热潮,而相关评论亦有渐成显学之势。“非虚构”(nonfiction)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新概念,然而与源自美国“新新闻主义”的非虚构概念不同,中国文学界倡导“非虚构写作”原本旨在以非虚构元素为疏离现实的文学创作注入某种真实性活力,而事实上,当我们的“非虚构写作”在涵盖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写实散文、人物传记、口述实录乃至某些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著作,更甚至在囊括全媒体时代几无门槛的“全民写作”和“素人写作”之后,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非虚构类创作成果,但却并未实现“拯救虚构小说”的初衷,很多“非虚构写作”因技术性和文学性缺失而未能有效地抵达应有的审美境地,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扩张的外延中损耗和消解其应有的意义。

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开拓边界的能力。“非虚构小说”看似是一个矛盾的词组,而其首创者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早在1966年便以一部《冷血》昭示这类小说的存在。在此之后的1968年,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又以《夜幕下的大军》再度彰显这种文体的魅力。从文学创新的意义上来说,《冷血》和《夜幕下的大军》无疑都是“非虚构小说”的典范之作,也是长篇小说的不朽杰作。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倡导“非虚构写作”这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了热闹而芜杂的写作局面,但真正具有文学生命力的“非虚构小说”力作在哪里?

《乌江引》再现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密码情报战,是长征密电的全新解密,也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崭新书写。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这是一个虚构空间很小的特殊题材,作者却纯文学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文本。《乌江引》以复调形式呈现出一种纪实与虚构的交融和变奏,此乃一种叙事意义上的新文体。这部作品今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推出后迅即成为畅销书,其电影版权和英文版权已顺利成交。此作在广大读者中迅速引发了热情关注的同时,在党政军界、史学界和文学界也获得了积极反响,作为打破纪实与虚构界限的文学力作,作为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标高之作,《乌江引》在文本形式方面具有特别的原创性。

“这部作品年初由《人民文学》杂志首发之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和《长篇小说选刊》又相继全文转载,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两个选刊都转发,这该是少有的特例吧。”庞贝对记者说,“的确,这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乌江引》虽然是有巨量的非虚构史实,但我不想使用这个‘非虚构标签’。若是硬要谈及其非虚构元素,我更愿意使用‘越界者’卡波特的定义: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

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庞贝曾以长篇小说《无尽藏》决选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获《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十大中文小说等荣誉,《无尽藏》被誉为“西方知识悬疑小说与中国古典意境的完美结合”,而《无尽藏》的故事背景就是南唐时期的南京。从《无尽藏》到《乌江引》,虽是题材迥异,但却都是作者对历史的某种还原。《乌江引》不仅还原长征情报战的历史现场,也成功还原了这部史诗的语言现场。《乌江引》呈现给读者的是当年中革军委二局的情报战传奇,而军委二局副局长钱壮飞的当年的隐蔽战场就是在南京。

在“文学之都”南京举办的这次分享活动中,文学专家们就《乌江引》在主题、结构、叙事、人称、语言等诸方面的创新展开精彩解读。

著名文学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也是最新一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乌江引》分享活动所在会场对面,书墙上正巧有一本关于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图书,何平教授便从这一偶然的发现说起,谈及作品与作者名字的某种互文,以及历史记忆与文本隐喻。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现象的长期关注和深度研究,他认为当今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已成一个概念失效的“大筐”,但“非虚构小说”其实是应有特别的审美门槛和文学门槛。何平教授前几年曾主持颇有影响力的“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工作坊,他希望在概念定义上做一些切割和剥离,去除大量并不高级的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垃圾的“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和审美性的非虚构写作应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乌江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虚构小说’的样本。《乌江引》呈现出20世纪中国革命的技术含量,而从《无尽藏》到《乌江引》,庞贝的历史小说也都有小说创作的技术含量,尤其是作品的迷宫式结构方面。”何平教授进一步阐释说,“《乌江引》的第二部《侧影》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有关家族血脉和个体记忆的动人主题,而从文本结构上来看,现代人的追寻之旅又与第一部的战地《速写》构成一种特别有意义的对话关系,这个打捞记忆碎片和寻找真相的过程在阅读中间不断地敞开,这个小说文本便得以不断地敞开,不断地生长。”

“我读第一部《速写》时,无法判定这个小说的叙事走向,因为这一部分节奏特别快,文本密度特别大,而它又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线索,它里面有大量的插叙、补叙、倒叙,及至第二部《侧影》,顿有豁然开朗之感。突然间,作者在形式创新上的诸般努力便呈现出来了。他是以虚构的手法来唤醒我们的记忆,这是一般非虚构手法难以达到的。而这个作品的非虚构层面其实也是很丰富的,但是你看难以分辨,它是水到渠成的。要将百年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浓缩的这样一个不算很长的文本中,你就必须在文本形式上立得住,而《乌江引》便是以《速写》与《侧影》这种复调式构成,使得作品在非虚构质地中实现虚构性的想象,这是一般性的纪实作品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在与读者分享阅读感受时说,“《乌江引》是一个融合了虚构、非虚构和多重叙事形式的复合型文本,从作品的目录即可看出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难度很大的创新性。庞贝不想让这部作品有‘非虚构’的标签,但若援用卡波特对‘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那么这个作品也是成立的。我们今天讨论的这样一个现象级的文本,也因为多年来写长征题材的作品并不算少,但值得拿出来从叙事文本意义上探讨的并不多。因此说,《乌江引》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新性写作,也有其特别的启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