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经典”第六组系列微课上新啦! 跟随南师大教授“发现汉字之美”
2020-11-25 12:56:02

世界上有哪一种语言可以代表地球上普遍的原初的语言?古人是怎么造字的?汉字又有哪些内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将正式推出第六组系列课程《发现汉字之美》,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冬青将通过10节微课带你领略凝结古人智慧的中国汉字的内涵与美感。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李晨 王雪瑞

汉字起源

汉字用图像表达万物,具有视觉美感

诉诸于声音的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诉诸于形象,用图像来表达万事万物的认知。西方人在十七世纪开始的时候曾经想找一种能够代表地球的普遍的语言,或者说一种原初的语言,这种语言似乎是所有的民族在未经分化之前的大家原来的所使用的同一种语言,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了有一种可以当作普遍语言的这样的一种符号,那就是汉字。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象形是古文造字的重要方法,古人由对自然界进行描摹的图画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进一步抽象,创造出了大量新的文字。因此,汉字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形象美。近取诸身,远去诸物,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创造了很多字,例如目、鼻、口、耳、手、足等,根据日月星辰创造了日、月、旦、暮。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汉字的形体造型,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和无尽的生命信号,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受。如“水”突出波纹起伏,显示着一种流动;“山”突出峰峦向上,显示着一种雄峙;“春”显示青草在阳光照射下滋长;“蠢”表现的是春天来了,虫子在泥土底下蠢蠢欲动的情状等等。其他每一个字细加品味,都有其不同的神采。

“所谓字字珠玑,就是每个字都是古人具有生命力的创造,每一个字都像珍珠一样宝贵,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光彩。”骆冬青说。

趣味汉字

“女”“母”“父”……汉字背后有特别故事

这组微课中,骆冬青教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汉字的故事。例如,在甲骨文当中的“女”,体现了女性一种优美的姿态:举起双手,腿弯起来。今天女性向往的魔鬼身材是S形,而甲骨文中的“女”字告诉我们,古人也喜欢S形身材。

母亲的“母”字,它就是在这个女之间点了两点,它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女性成为母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把儿女抚养大,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哺育下一代的辛劳。

那“父”呢?在甲骨文中,“父”字只有一只手抓住一根垂直的杆,有人说是指父亲专门打小孩教训人的。骆冬青认为,当男人很容易,男就是一个田,下面加力,用力耕田就可以了,但是你要当一个父亲的话,必须要有某种保卫孩子的意识,要保护全家人,尤其要保护小孩保护妇女。所以说汉字把男性和女性的分工,男性的女性的成长的美学的人格的等要求很好地体现出来。

汉字美学

“羊大为美”体现古人审美与功利性相关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汉字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语言,汉字可以用一个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所以在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中,同样的工作报告中国的是最薄的。

“提到古人的审美,就不能不提到‘羊’,羊在古人在造字中非常重要,例如吉祥的祥,暖洋洋、喜洋洋的‘洋’等,‘羊’让人联想温暖、快乐。为什么古人这么喜欢羊呢?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最早所呆的区域主要是在现在的黄河流域一带,当时羊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依靠。”骆冬青说,古人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羊大为美”,羊儿养肥了,肉也好吃,皮毛也有光泽,自然就很美,说明古人的审美跟功利性追求相关。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链接:

名家大咖领衔 让孩子“爱上经典”

“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是面向青少年打造的旨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项目。该项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

据悉,“爱上经典”系列课程涵盖名著、诗词、汉字、节日、运河、昆曲、书法、国画、中医、非遗十大主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薛冰,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束雅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等二十余位大咖专家组成“经典讲师团”,为学生打造全面的、融媒交互式传统文化空中课堂,旨在传承中国经典,根植文化自信。

下载少年志APP

观看更多精彩课程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