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生改应届生,遭官方调查节目弃用,仝卓戏精回应高考舞弊,可还行?
2020-05-29 17:43

 5月28日,艺人仝卓在直播视频曝光,他自曝高考时将往届生改为应届生身份,此言论引起舆论指责其高考舞弊。对此,教育部已介入调查,节目方也迅速做出“弃用”反应,本是娱乐圈后起之秀的仝卓面临职业生涯重大危机。

图片

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教育部已介入调查

直播中,仝卓在被问到考学问题时,他说高中时自己一门心思考一所心仪的大学,第一年没考上,又重新复读了一年。但当年该校只招应届生,他不得不“用了一些手段”,走后门将往届生的身份改成了应届生,最终还是没考上,不得不去中戏。说完,仝卓还一脸骄傲的表情。资料显示,仝卓所指为解放军艺术学院。

事件发酵后,仝卓再次直播回应称,“应届生”是自己考学失利后复读时的自我暗示,数度“哽咽”称当艺人说话不自由。自称复读那会比较自卑,回到老家是在某家陌生的学校借读,再加上家里压力又大,所以自我心理暗示是应届生,这才扛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仝卓表示自己很委屈。但上一秒委屈完,下一秒还不忘笑着喝饮料的做法,也被网友弹幕为“戏精”。业内人士则认为,仝卓不仅做法不对,直播自爆的行为也实在太低情商。

图片

不过对于“往届生变应届生”的操作,他未做正面回应。仝卓还把微博设置为不能评论状态。

而记者致电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称此事教育部已介入调查,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正协助调查。

图片

人民网评:教育公平容不得一丝舞弊造假

记者查询教育部相关规定注意到,仝卓的在直播间所述行为,涉嫌对教育部关于高考“五项禁令”的挑衅。禁令包括:一、严禁高一高二在校生参加高考;二、严禁利用无线通讯工具作弊;三、严禁组织或参与群体性舞弊;四、严禁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他人考试;五、严禁骗取高考报名资格参加考试。

按照规定,违规造假考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有关人员将被依法依纪处理。倘若仝卓改身份一事属实,除了本人会被追责外,涉及帮助他修改身份的相关人员,也将受到相应处理。

据悉,仝卓系山西高考生源,2012年参加高考失利,2013年复读。高考高生资格审查中明确规定,严禁往届生以应届生毕业生身份报名,对违反规定的不符合报名条件者,一律取消其高考报名资格。

网友们普遍认为,仝卓的做法可谓第二个翟天临。在去年沸沸扬扬的“翟天临事件”中,翟天临一句“不知知网为何物”惹众怒,网友顺藤摸瓜扒出其学术问题,学霸人设崩塌,演艺事业尽毁,沦为笑柄。也有网友认为,仝卓的行为比翟天临更为恶劣,毕竟高考舞弊涉嫌违法。

对于,往届生以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也有网友质疑,这背后是否存在一条产业链。

人民网评称:“先有翟天临不知知网,后有仝卓往届变应届。不是网友抓着艺人不放,而是他们自己惹了众怒在前。教育公平事关中国未来,容不得一丝舞弊造假。‘应届生’是自己考学失利后复读时的自我暗示,‘我看着像不善良的人吗’的调侃式回应不能平息网友质疑,期待当事人的真诚回应,期待事实真相早日调查清楚。更希望艺人们能明白,不是艺人说话不自由,而是在公平秩序面前谁都不能例外。”

图片

节目方迅速反应,劣迹艺人遭弃用

据悉,艺人仝卓因现象级综艺《声入人心》出道,并受何炅、谢娜等提携一路星路看好,不仅是《快乐大本营》常驻嘉宾,还主持《神奇的汉字》等节目。仝卓疑似高考“钻空子”事件发酵后,“快本”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将六一特辑预告微博中仝卓的名字删去。

图片

5月28日晚,湖南卫视播出的节目《神奇的汉字》也迅速响应,在节目播出时已经把仝卓部分的所有画面完全删减,舞美中所涉名字的部分也用马赛克进行了处理。根据以往劣迹艺人遭平台弃用的案例,仝卓此番星途堪忧。此前他凭借阳光的形象、活泼的主持风格颇受器重,除《声入人心》之外,还上过《中餐厅》等热门综艺。

图片

涉及教育公平全网聚焦,仝卓戏精回应更不该

为何仝卓的做法会引发众怒呢?从直播视频来看,仝卓的自曝“往届生改应届生”虽是一次无心之举,但神情自若、嬉笑如常,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做法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历年来与高考作弊相关的案件无不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评论认为,恰恰是这种类似“无心之举”的言行,触碰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公正的敏感神经。这样的小动作、潜规则,本来就是万万不该发生的,但仝卓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一个励志故事甚至带有点炫耀成分地讲出来,便成了一种公然的冒犯。

无论是事实也好,开玩笑也好,都改变不了通过改年龄或改身份参加高考是典型的作弊行为,仝卓随后在回应直播中,宛如戏精的做法,再次为事件发酵添柴。因此,有专业意见认为,仝卓不应对自己直播时说出的内容再持有嘻嘻哈哈的态度,面对舆论质疑,要严肃地进行解释,该辩白的辩白,该道歉的道歉。最好的态度是真诚起来,在事情变得更糟之前,用真相来应对质疑,用对公平与公正的尊重,来挽回自身的失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