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2》播出过半,这个9.3分里,可不仅有“吃和远方”
2020-05-27 19:56

对于吃货们来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吃和远方”。上周末第五集《鸡肉风情说》播完之后,一共八集的《风味人间2》已经播出过半,目前豆瓣评分稳稳9.3分,这个分数甚至高于第一季的9.1分。除了一如既往的“打开就饿”“看完上头”“全程舔屏”,在2020年春天开播的这一季《风味人间》又别有一番人间风味,这一季的拍摄后期已经受到疫情影响,陈晓卿在被问到“第三季是什么时候上”时也表示“可能要推后”,所以片中的四方美食人间烟火让人有格外的一份珍惜感和奋力感。这9.3分,不仅仅是打给我们想要的“吃和远方”。

大家看了吗?饿了吗?

记住:五月看风味,六月要减肥!

“人间罪恶集锦!”“预警:深夜观看,发胖风险极高”“怎么办,边看边打开了外卖软件”……跟第一季一模一样的,《风味人间2》依旧是“减肥禁片”。还记得《风味人间》第一季中,无论是小小渔船上镖鱼少年的艰辛历险,还是哈萨克牧民干脆利落的宰羊杀牛,镜头记录下的美味故事打动了屏幕前的亿万观众。除了隔空流口水,“陈晓卿出品”还总让人在其中看到极具风格的镜头语言、个性文案,甚至人情故事、烟火气息、生活哲思……

而这一季,从西藏雪域到宁波盐田,从尼泊尔到挪威,从悬崖处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馐,节目组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和全球五大洲,为全球观众探访最真实的⻛味人间。而落实到盘中一餐一食,这一季的主题更加鲜明和具体,比如第一期《甜蜜缥缈录》说的是让我们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甜”,聚焦直击人类味蕾、备受大众喜爱的“甜”这一味道,用全球视野关注其在不同美食和不同菜系中的妙用。由悬崖至溪地,从乡野到都市,引领观众360度环球全视角体味五花八门的“甜”,其中不仅有单纯的如蜂蜜的甜、蔗糖的甜、食物原有的甜,还有由甜作用的复合味道,不同地区对于“甜”的运用和程度把控,甚至还展现了苦与甜两种相反味道的关系……这一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来自于尼泊尔的“蜂蜜猎人”。他们冒险遵循最传统原始的猎蜜手法,几乎毫无防护地在陡峭的悬崖上与危险的蜜蜂搏斗,以获取“崖蜜”这一珍贵食材。虽然猎蜜过程惊险得让旁观者倒吸冷气,但当地人细品蜂蜜时的满足和幸福也同样打动人心。也让人再次感慨:为了吃,人类真的可以不断突破极限!

第二期“螃蟹横行记”将镜头对准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螃蟹,从海里的梭子蟹到山中的溪蟹,从价格昂贵的黄油蟹到化“废”为宝的澳门水蟹,各种外形、做法、风味迥异的螃蟹“你方唱罢我登台”,使出浑身解数“勾引”观众的口水,并上演一场激烈的“蟹王争霸赛”。第三期“酱料四海谈”以“非主流”的酱料为主题,让这位凭借一己之力便可左右整道菜肴赏味体验的“调香烹味高手”走到台前,带领观众领略全球各种酱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再次“口水失控”。第四期“杂碎逆袭史”好像显得有些“暗黑”——镜头中充满了野性的各色菜品硬核制作画面单刀直入,极大挑战观众的心理:川北肥肠、内蒙羊杂、意大利猪蹄镶肉、日本鮟鱇鱼肝、汕头狮头鹅……因此是《风味人间》史上最“重口味”的一期,但“懂吃”的杂碎爱好者却看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刚刚播完的第五期“鸡肉风情说”掀起了观众新一轮热议高潮,这期的主角鸡肉可是美食届人见人爱的“流量王”,画面中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鸡肉料理太过诱人,无肉不欢的肉食爱好者们已经不满足于舔屏,弹幕上纷纷表示“下单了”“我的炸鸡在路上了”……

《风味人间2》如今播出过半,有网友怨念地问陈晓卿:“四月看风味,五月要减肥,陈老师您认可么”,陈晓卿无情地表示不认可,“我们节目要播到六月底”,所以……好吧,大家准备好六月开始减肥了吗?

节目拍得不容易,观众看得挺珍惜,

这一季的感动不仅“吃和远方”

“我们希望站在多事的2020年,回望与品味这个世界的美好。山川未曾改变,我们将会和大家一起重温那个熟悉的烟火世界”,总导演陈晓卿这段话说得人心里一酸,“每一餐都来之不易,《风味人间》正是希望从风味这个谜团开始,在带给大家食色欢愉的同时,用食物做信使,展现世界不同地区极具个性的传统美食,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导演李勇则表示:“我们没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纯粹的美食纪录片,它更应该是一个自然地理人文类的纪录片。我们也希望记录当下的社会,人性中的七情六欲,这个时代给人的压力和希望,以及那些正在飞速消逝的传统生存方式。”

《风味人间》第二季对于人间至味的追寻没有停止,而且情义更浓、视⻆更大,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50%的海外拍摄,拓宽了美味取景的全球视野,技术方面加重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的比例,展现风味形成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内容、技术上的变化与革新,在播出的五集当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并引起观众极度舒适。然而,这一切若放到2020年上半年的制作、播出环境来看,不由得让人感慨不已。

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陈晓卿《风味人间》系列每一季从制作到完成是超过一年的。去年元旦假期结束后《风味人间2》开始建组。陈晓卿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也是我们都知道的,“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可当节目制作进入收尾阶段时,已经无法到处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陈晓卿感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节目制作团队的工作流程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

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是观众最喜欢听到的那个声音: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节目的音响总监凌青。陈晓卿一句“确实太难了”相信大家都不能更懂。

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这是我们作为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而陈晓卿感慨地看着克服种种困难呈现给大家的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充满美味和欢乐的生活和世界,当然也是我们每个人希望看到的呀,所以这一季,节目拍得不容易,观众也看得格外珍惜。跟以往一样,大家看得口水直流,纷纷表示“饿”“想吃”,但这一季节目让很多网友还额外生出了很多感慨、珍惜和力量,豆瓣《风味人间2》的一篇热评《在当下为何我们格外需要风味人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刚开始看《风味人间》第2季的时候,我在北京家中的隔离期还没结束,这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因为疫情宅在家里,无法出去品尝美食的观众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我们真的很想念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快朵颐的时光,也想念那些可以带给我们幸福感的美食”“节目的到来恰逢其时,在云观影、云聚会、云坐班盛行的当下,云美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们的精神需求,用好的内容带给观众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等到世界疫情彻底结束之后,如果我们循着《风味人间》的推荐,将提到的美食一个个打卡过去,也是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了新的目标,更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在用更加高级的方式,为当下的每一个人加油打气”……

从《圆桌派》到“饭桌派”,

听他们聊天,其实也挺下饭的

尽管豆瓣7.7分跟《风味人间2》正片没得比,但其实揭秘《风味人间2》背后故事的《风味实验室2》我也特别爱看,甚至看得一样饿、一样星星眼。

其实以前看《圆桌派》就很喜欢听陈晓卿这个“幕后大咖”聊天,那时候经常想:陈晓卿自己来主持或者解说也不错啊,听他说话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真正爱吃、懂吃、会吃的人,夸张点儿说,听他聊天都挺下饭的。《风味实验室》部分实现了这件事:陈晓卿导演与各位神秘嘉宾一起,聚焦全球视野内的美食,在最极致的美味中揭秘美食背后的故事,探寻料理的一万种可能性……

看这群会吃又会说话的人聊天还常常有意外收获,看完第五期“鸡肉风情说”节目后,《风味实验室》里各位嘉宾都在探讨关于鸡相关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比如“我们今天吃的鸡肉口味都受到一场‘明日之鸡’的选秀的影响”,比如“高卢鸡为啥成为法国人精神象征”,比如“为啥国外很多教堂顶上的风向标是一只公鸡”,比如“韩剧与炸鸡”……其中嘉宾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还无意间解答了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世纪难题: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河森堡的答案是:先有蛋。蛋的变异使得过去的原鸡逐渐过渡到后来的家鸡。

看美食节目,饿就对了。但其实《风味人间》的文案也一直是让人着迷的。以前单单觉得把美食形容得那么有画面感,此外结尾处再上升一点儿价值,非常有感觉。这一季因为大家对人间烟火有了格外的感动和珍惜,那些看似“平平无奇谈吃的文字”变得格外引人遐思甚至哲思——“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化成盘中餐饭,一年一度,让人感怀”……最新一期节目中日本烧鸟师傅那一段特别让人感动,而文案中提到了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人们永远对吃、对食物、对那一口味道深深流连并永远对那些生活中的美好充满生机勃勃的展望吧。

以往看美食节目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最多的回答大概是“吃和远方”,就像《寻味顺德》让很多人恨不得立即买张机票去顺德打卡,而如今,但当“想吃就吃”“说走就走”都来之不易的当下,每个镜头都让我们每一个人百感交集,也希望片中那些生动鲜活的画面,能陪我们一起,重新回味及重新寻找那些美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