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小伙用AI修复百年前“北京vlog”,网友赞:穿越了
2020-05-11 20:53

5月8日,一段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的“100年前的老北京”影像视频在全网刷屏,到11日下午,已获60多万点赞,3.3万评论,@人民日报等也转发点赞。网友们惊叹道,这简直就是“100年前的vlog”,短短10分钟却信息量巨大,“有城门摩肩接踵的人流,有熙熙攘攘的闹市,人们见面会打千礼、作揖和行万福礼等多种礼仪。还有饭馆吃饭、街头摆摊、寺庙烧香、丧礼仪式等场景。”5月11日,记者联系上这段视频的修复者大谷,1991年出生的他是纽约独立游戏制作人。听说记者来自扬子晚报时,他笑说,女友是南京人,在纽约做纪录片导演,这段视频的渲染就靠她,算是两人的合作作品。

网友热议100年前

真实的北京生活

这段视频10分12秒,来自《人民日报》4年前发布的资料影片,由加拿大摄影师在1920-1929年间拍摄。记者看完这段视频,跟很多网友的感受一样,觉得这简直就是现在流行的vlog。只不过它来自100年前,并且信息量很大,引起网友们热火朝天的讨论:

“原来那时的城门口真的有骆驼,一下子就想起了《城南旧事》。”

“寺庙里上香的人真多。”

“整段视频只在寺庙里出现了几个女子,原来那时爱逛街的都是男的。”

“街上的人基本又黑又矮,穿的都是斜襟盘扣的衣服,看着好熟悉,姥姥之前就穿这种衣服。”

“大家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镜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暗中观察’的表情包。”

“3种以上的见面打招呼礼仪。”

最让大家感慨的是“那时中国人好有礼节哦”,这段视频里展现了几组人在问候和分别时的礼仪。有的是彼此伸臂屈膝探腰,有的是拱手作揖,这让现代人感到颇为新奇。有网友在评论里做了科普:第一种,打千礼,是满人专用;第二个礼是作揖,汉人男子之间的见面礼,“看见过孔子像吗?他就在作揖”;第三个是万福礼,汉人女子的见面礼,古代女子通用。

图片

视频中人们见面行礼

大家还注意到,视频中的人们不太敢靠近镜头,甚至回避镜头。有网友解释说,那时候照相机、摄像机是新奇玩意。那会人们还很迷信,认为照相机啥的给人拍照会把魂收到那个小匣子里头,所以大家会比较害怕,但是同时也有人好奇。

图片

视频里面拍摄到的100年前的街景

视频里的画面,特别“像现在街口的监控摄像头拍摄的”,只见胡同里一户人家的大门打开了,走出来的男子撵走了坐在门口石墩上的一个小孩。不少网友说:“这男子太小气了,坐一下怎么了。”随即就有网友解释说,那时习俗里确实不许人坐门墩,甚至进出门时都不可以踩到门槛。

图片

男子撵走了坐在门口石墩上的一个小孩

更多网友表示,纪录片果然能带来最直观的真实感,是影视剧无法取代的,真是太奇妙了:“拍摄这段视频的摄像机,像是一个时光隧道,它让100年前的人们好奇地看着摄像机。而100年后,步入现代化生活的我们也好奇地看到他们的生活,岁月好神奇,我们现在爱拍Vlog记录生活,不知道百年后,会不会也有人这样看着我们?”

图片

视频中记录的100年前的街景

这段老视频

让他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正因为视频引来了广大网友的好奇与兴趣,修复者大谷受到了很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以至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沉浸在震惊中。他说,完全没想到这段视频会到刷屏的程度,而且看了大家的评论,他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是独立游戏制作人,接触老视频修复纯属偶然。因为美国疫情,他和女朋友已经宅家两个多月了,一直在学习技术,他搜索资料时偶然看到了人民日报之前上传的这段老北京视频,里面人物看着镜头的部分让他十分有感触,“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1991年出生的大谷是北京人,家住在虎坊桥,小时候经常到前门去玩,再一路走到王府井、中山公园,所以当他看到老视频里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时很是激动。不过这段老视频是黑白默片,而且帧数低到只有6帧和10帧,所以画面中,人物速度快且卡顿,很不流畅,“恰好我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就心想着是不是可以给它做个上色、补帧和加声音呢?就这样,我就开始修复了。”

图片

这次完成视频人工智能修复的大谷是北京小伙

用三个AI程序

进行补帧、扩分辨率、上色

说到人工智能修复,大谷说他前后花了7天,一共用了三个AI程序,大致分为补帧、扩分辨率、上色三个环节。比如补帧,补到了60帧,简单来说,原来一秒钟时长里只能出现6到10张照片,现在可以出现60张,这样画面细节就更多,人物行动在视觉上就正常了,“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补到120帧了。”

说到上色,记者表示,其实看完视频,也没能分辨出人物各自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对此,大谷笑说,因为这套人工智能AI是欧美网友开发训练出来的,它的骨子里是欧美范儿的,对蓝天绿草这些常规颜色的识别没问题,但“它”对北京的传统服饰和墙的颜色并不了解,“我朋友把故宫的老照片放进去,让它上色,结果出来棕色的墙。因为欧美建筑里没有红墙,它的数据库只有棕色墙,所以就‘猜’是棕墙。”

大谷进一步介绍说,人工智能AI肯定没有人工修复来得精致,去年国庆节4K修复版电影《开国大典》让大家看到的彩色开国大典,是600个艺术家奋战40天的成果。而人工智能还只能是个“大概”,它可以帮助节省时间,但做不到历史精确,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学习。下面,大谷会进一步训练它,让它多加学习中国文化,不过这得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时间,而且电脑设备也要升级。

关于增添的音效,大谷透露,视频中人来人往的街头,能听到北京最富特色的吆喝声,配的是京韵大鼓名家阎秋霞和骆玉笙的作品,都是老北京历史文化录音。他不是强行拼凑,而是讲究左右声道的细微调整,这样更有代入感。

也收获意外感动

网友给太姥姥看了老视频

这样一来,老视频中原本色彩单调、轮廓模糊的人影变得面目清晰,动作流畅,加上后期逼真的音效,瞬间让大家穿越回1920年的北京。

“一旦有了颜色和声音,大家对影像的理解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信息量变大,风土人情味也出来了。”大谷介绍说,他把老视频也放到了网上,对比就会发现,老视频中的很多细节、人物动作,甚至大家热议的几组礼仪动作,都容易被肉眼忽视。比如有个人躲在树后面偷偷看摄像镜头,这被网友截成了“暗中观察”表情包,而在老视频里这就是一个瞬间,根本看不真切。

这次刷屏,让大谷还收获了很多感动,他说,不少网友给他发私信表示感谢,一位网友把他修复的视频给太姥姥看,让太姥姥想起了年幼时光。

大谷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做老视频修复,后续或许会出一期视频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同时还会继续做科普视频,向大家介绍新鲜好用的AI程序,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人工智能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希望同好者们都有机会去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与女友常合作

自称程序员里最会画画的作曲家

在采访中,大谷还笑着招呼身边女友说,女朋友就是南京人,先后在金陵中学、南京林业大学就读,后来到美国,在波士顿学的是数字艺术类专业,做了一段时间记者后到纽约发展,主要从事亚洲文化相关的纪录导演工作,而他自己201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到纽约学计算机艺术专业,2016年毕业后就在纽约做独立游戏制作人。

“女友的设备很好,老北京这段视频就是用她的电脑渲染的,我的电脑实在是带不动啊,这也算是我们的一次合作吧。”大谷笑说,他们俩的专业方向很接近,而且日常还有别的合作,比如女友会弹扬琴,他会弹钢琴,常常会一起合作乐曲,一起唱歌和弹琴,录制后发到网上跟大家分享。

图片

生活中的大谷喜欢弹钢琴

大谷还自称是“程序员里最会画画的作曲家”,熟知一些绘画和音乐领域上的AI应用,也喜欢在网上做科技、绘画等类别的分享,“我从初中就开始做游戏开发、多媒体交互这些,参加全国比赛也拿了不少奖,我这些从小培养的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

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