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阁|疫情之下文旅产业发展的三点思考
2020-05-09 17:15

疫情期间,文旅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各地针对市场需求萎缩、营业额大幅下降、资金储备紧张等突出问题,尽可能降低企业现金流压力,最大程度缓解疫情造成的暂时困境。但这是临时的生存之举,还不是发展之举。发展之举就是以应对疫情为契机,主动求变,努力做到危中见机、实现化危为机。

谋长远发展的趋势,抢占“新兴文旅”

数字化、智能化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不仅是数字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而是所有的产业都要乘着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像许多产业一样,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数字化智能化新浪潮正在改变着文旅产业的走向,开启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新兴文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字化、智能化文旅产业,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大规模文化和旅游消费。比如,喜马拉雅有声书改变了不少人的阅读习惯,旅游景点的数字化解说也很普遍,微信扫一扫就能听到全程精彩讲解。

另一个就是文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这次疫情以线下为特征的传统服务业受到极大冲击,但以线上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比如,苏州开发的文化消费“云平台”,春节期间举办线上文化消费系列活动,吸引了近7万人次参与。往年阳春三月,大家都跑到武汉大学看樱花,但今年通过5G“云赏樱”,每天有千万人线上观看到樱花盛开的美景。可以预见,数字化智能化对文旅产业的渗入,还会持续在深度上下探、在广度上拓展。

江苏文旅产业发展应牢牢把握这个新趋势,迎接数字化、拥抱智能化,成为新的增长点。

确立文旅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思维,通过数字化对文旅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重塑,尽快构建起新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加快引进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文旅产业数字人才中发挥作用,推动在苏职业院校和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完善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开展多层面的政策协同配套,建立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管理规范、考核体系和统计方法,设立数字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等。当然,由于受到产业特性、产业基础、产业培育、消费习惯等的制约,单纯依靠“新兴文旅”来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这只能是稳增长的一个发展方向,必须积极抢占。

拓转型发展的空间,升级“传统文旅”

疫情后经济刺激的方向一定是结构性的,江苏文旅产业发展在于新兴、传统文旅的同时发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传统文旅产业的升级。应借这次疫情,对吃住行游购娱进行创新提升,关键是实现以消费者的体验为核心。

当前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加速文旅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共生、互促并进的发展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有过一个调查,超八成游客表示了文化体验意愿,超四成游客文化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30%以上。这几年,故宫文创近百个系列、近万种产品红遍全球,成为超现象级的消费奇观,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二是夜游经济崛起,把月色做成景色、月光做成消费,吸引夜游、夜宴、夜饮、夜唱、夜购。

北京有“点亮夜京城”“最美北京餐桌”“最火深夜食堂”“夜游博物馆”,上海有“24小时影院”、“深夜书房”和“夜间动物园”, 深圳夜间服务业体量占到行业一半,成都2/3的餐饮产值来源于夜间经济,苏州也正在打造“姑苏八点半”,加速吃住行游购娱的融合创新。

江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借这次疫情契机,挖掘放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等品牌效应,加快文旅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比如,以夜游经济“姑苏八点半”为重大突破口,通过转型可把苏州文旅资源整合起来、文化情怀激发出来,打造出新的“城市名片”。

更加注重发展内涵,用新载体展现江苏文旅新内涵,把吃住行游购娱更好的统一、融合,使游客产生全新的消费体验,有强吸引力、有强粘合性、有高美誉度。

更加注重发展新意,江苏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内容,完全可以用新的形式、新的语言进行表达。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全国,接下来能不能在评弹、苏剧、滑稽剧等方面也有所突破。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坚决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加快“改革文旅”

非常时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在困境中寻求出路推进改革,共渡难关。从这个意义上讲,疫情也为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应不失时机施精准改革,促进新兴文旅、传统文旅“双轮驱动”起来。

长期以来,文旅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着不少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老问题。

比如,文化和旅游企业基本以轻资产为主,地产类文旅融合项目有资产但投资回报期过长,融资途径相对狭窄,贷款难度比较大;营业性演出、新闻出版等审批事项,离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解决。

3月,上海、北京先后紧急出台实施“上海文化20条”(《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文化28条”(《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改革契机。

比如,创新文化金融模式,持续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海开发了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产品,建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推出了“文金惠”金融服务,明确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可申请小额贷款,较市场平均利率至少下浮25%,年担保费率从2.5%降至1%。北京支持文化类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票据业务等新型担保产品和服务,政府性担保机构对中小微文化企业降低综合费率0.5个百分点。

比如,改革行政审批手段,不失时机强化智慧政务建设。北京对部分新闻出版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试行在线提交和承诺制;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取消已批准的营业性演出项目,再次申报或申请变更演出时间的,自受理之日起1个工作日即出具审批决定。上海对电影剧本、出版物、文化演出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网通办”或网络报送审批;减免自贸区艺术品仓储租金及进出口通道费用,保税展览审批流程从1个月备案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这些改革举措,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针对性、实效性都很强。

江苏可借鉴这些做法,把握三个方向的改革。

第一,加强文旅资源整合,比如,以姑苏区为核心全力打造“姑苏八点半”夜间经济版图,把古城区最具文化底蕴、最具文化吸附力的资源挖掘出来,抓好文化地标整合、文商旅整合、招商资源整合,凸显苏州“文化之核”的首位度、粘合力。

第二,加强行政审批简化,疫情期间有关部门改革创新不少服务举措,通过线上申请暂退部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保证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应继续加大文化产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全力打造“把能做的做到极致”的营商环境。

第三,加强金融贷款支持,开展一次全面调研摸底,根据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旅、演出、影视、会展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概括来讲,方向是新兴文旅,这是发展趋势,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增量。但重点还是传统文旅,这是发展主体部分,应做好提升转型的文章。

实现新兴与传统比翼齐飞,关键是搞好改革创新。抓好新兴的增量培育、原有的存量提升、改革的能量释放,就能全面提升苏州文旅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分量和当量,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

(作者蒋忠友系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