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彧思生活】知识读书app体验报告
2020-04-20 20:33

疫情期间,闭门读书倒成为许多人被动变主动的事儿。宅家三个月,我将知识付费和读书类app或多或少都体验了一把,发现它们内在逻辑和基因不同,风格也各异,呈现出不同人格。知识付费试水5年,不断有唱衰之声,但终身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理念一旦形成,知识付费应该还是一片乐土。

读书类app基本都是用免费带动付费,平台资源海量为王;产品做得都细致,从购买到阅读到笔记或评论,流程比kindle的用户体验要好。各家又有着不同的匠心,迎合着不同用户的需求。

微信读书走“读书+社交”路线,鼓励你向各种群里分享无限卡,参与的人越多你自己就能获得更多免费。我有个朋友,每天地铁通勤一个半小时上下班,但他并不以为苦,因为有微信读书为伴,他通过各种渠道分享,组队,几乎看的每本书都能免费!作为鼓励参与读书的一种方式,微信读书也功不可没。学校一位同事就用微信读书让学生组队接龙读书,一学期下来,大学生们的阅读量的确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过,这些功能不适合我,我实在不想连看什么书别人都知道。有时候偶尔手滑刷到微信好友们正在读什么书,也觉得挺尴尬,像偷窥了不该看的隐私。疫情期间我用“天猫读书”的时间比“微信读书”要多,“天猫读书”没有“社交”那些花样,页面纯粹,关联各大出版社的淘宝旗舰店,你选中哪本就可以买下电子书,转到“天猫读书”阅读。它更像个普通书店,单纯地做着书的买卖。

知识付费类app比读书类app野心要大。内容更丰富,且各有各的性格和人设。“得到”app一如罗振宇所自称的,是“商人”特质,我这里没有贬义。商人是逐利的,但也因为要逐利,要竞争,产品才越做越精,服务意识才越来越强。去年唱衰罗胖的媒体和自媒体很多,这些文章都暗示知识付费到了天花板。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得到”活得还不错。刘擎教授疫情期间上线了一门课,课程结束时做了一次直播讲座,他的课程编辑出镜说,这门课卖了23000多份。我觉得这个数字已经蛮厉害了,毕竟课程99元40讲并不便宜,内容又是相对艰深的哲学。但编辑却说她非常 “不满意”,因为“太少了”。

罗振宇不仅把知识商业化,且有把知识产业化的趋势。“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讲解一本书一定不超过半小时,内容框架标准化,音频后面配文稿和思维导图笔记生产模式也颇流水线化,还有评论互动答疑。讲解者都是学界业界的翘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玮副教授,就作为品牌解读人解读了46本哲学经典。用20多分钟凝练了一本书的干货精华,对于想那些想学习可面对那么多图书心生恐惧的人来说,真的算是上佳的选择,半小时就收获了知识的幻觉啊!其实,解读人、领读人在许多知识类app里都有,但“得到”做得最规模化、最具匠心。我特地比较过“得到”和另外一款app中的听书,解读同一本书,“得到”的体验感是完胜的。

“得到”还有一个“怪现象”,你们猜卖得最便宜的课程是什么?是“科学学院”的科学健康课。医疗健康类的,大部分是19.9元。而商学院课程,起步都是99元。

如果说“得到”是商人气质,那么“看理想”app就是典型的文人气质。文人嘛,比较随性而为,商业利益考虑得少,甚至都不考虑。“看理想”在疫情高峰的3月份,把app里1000小时的付费节目全部改为免费,同时,又和理想国出版社合作,选了出版社20本电子书,统统修改定价为1元出售。目的呢?梁文道说:疫情期间多读点书,总是好的。对钱随性,节目做得也随性,“看理想”的主打栏目——梁文道的《八分》,天下时事事事关心,还时不时地说佛谈禅。这个节目本来一周二更,疫情期间就变成了日更,至于节目时长就更任性,一开始还基本上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现在越做越长,毫不考虑所谓用户互联网碎片时间特性,最近有一期节目竟然长达76分钟!害我在小区遛了两晚的弯,都没听完。

“得到”精神领袖是罗振宇,“看理想”是梁文道,“樊登读书”自然就是樊登本人了。“樊登读书”app仅靠樊登1人,做了6年多,有3千万用户,现在号称是单体量最大的平台。 “樊登读书”区别于“得到”和“看理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浓浓的“导师”范儿。常常看到樊登小视频出现在朋友圈中,配上加粗字幕的格言警句小故事。有一次樊登居然现身化妆品代购的朋友圈,讲他老婆这么多年来每天都在脸上涂啊抹,现在看着就是比同龄人年轻。樊登有很多父母粉,他在演讲中经常感慨说app 中收听率最高的是亲子职场门类。樊登讲书确实有一套,声音明朗透亮,会讲故事,条目清晰,尤其擅长实践联系理论,只要听他节目的,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他有个儿子小名叫嘟嘟——算起来,嘟嘟该上5年级了。

“樊登读书”营销做得主动积极,线上落地线下合作,在各地都开书屋,南京夫子庙的樊登书屋我还慕名去过。正在进行中的活动是423读书日期间会员买一年送一年。樊登读书的“书童”微信上艾特了我很多次。但我这次没心动,主要是去年入坑以来,发现樊登读的书和我的兴趣实在是南辕北辙。

“得到”“樊登读书”“看理想”都有形象代言人,“中读”却没有,这使得它在知识付费app群中显得有些寂寞。“中读”背后站的是《三联生活周刊》,走的是“精英”路线,内容偏严肃,有启蒙腔调,重深度思考,还有些泛学术化,对读者要求较高。老实说,略微有些阳春白雪。但”中读“的优势是它还葆有着新闻基因,介绍全世界杂志动态,专业性强,疫情期间积极参与报道,并及时将报道内容优化上线,可算得上是新闻+知识付费的结合。

“中读”的精英趣味,决定了它很重视“审美”,不仅是网页设计,内容也如是。比如“中读”做的《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我们为什么爱唐朝》系列,内容自然涉及东方美学,每期节目配乐美妙至极。“中读”的音频slogan是“在三联中读,听见幸福,读到美”,可见其对产品审美有多么自信。说起来,在审美方面,“看理想”也有意识,有文人追求;反观“得到”就不太上心,它的猫头鹰标识很引人注目,但那是出于品牌意识,设计重点在能被迅速识别,逻辑还是商业的,与美学无关。

谈知识付费,自然不能忽视先行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被称为声音界的“淘宝”,平台大,内容多,以上几个app和它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各种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在“喜马拉雅”上被满足。“喜马拉雅”开始试水知识付费的时候是颇为用心的,我曾经算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买过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等18个付费内容,还给女儿买过复旦陈果的《幸福课》,她一度也是听得如痴如醉。不过,从去年开始,我登录喜马拉雅的频率减少,一方面,我这块蛋糕可能被分众化app“抢走了”;另一方面,貌似从去年开始,喜马拉雅就没怎么做多元化的付费精品。

昨天班里有学生告诉我,她找到了工作,“做什么?”“知识付费,公司正在创业期”。我是既喜且忧,知识付费算是新兴,虽未必是蓝海,也还不至于是红海。疫情客观上帮了它一把,进一步培养了用户互联网知识获取的习惯。忧的是,知识付费的瓶颈显而易见,并且已初现端倪,至少我就发现,一门课同时出现在了“看理想”和“中读”上。所以,知识付费可供挖掘的空间还有多少?    马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