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中国外卖小哥登上《时代周刊》:接定点医院订单,还给独居老人做饭
2020-03-26 20:35

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发布抗疫群像,报道了外卖骑手在特殊时期承担的角色——为居家防控的市民送达他们网购的物资。其中,美团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的华人面孔登上了封面。期间,他曾接到来自定点医院的配送订单,为独居的老人上门做饭。《时代周刊》指出,外卖骑手群体得到了更多官方认可,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高治晓笑言,自己和普通人一样对病毒心存畏惧,但在这段时间也更深刻地看见了这份职业的意义。现在,高治晓还会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日常,他给自己的账号取名为“逍遥(外卖小哥)”,分享工作的见闻,业余时间还利用以前开饭馆当厨师的手艺,给网友们分享美食教程。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花二十分钟给自己消毒

高治晓下班回到家时已经晚上11点了,他是宁夏人,2004年来到北京,曾经做过销售、开过小餐馆,2012年成为一名美团外卖骑手,至今已有8年时间。通常他在晚上9点到10点结束一天的工作,如果临时有订单,他也会坚持完成配送。“我每天定一个小目标,今天要配送满多少单再休息,完成了心里有成就感。”高治晓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平时自己早上8、9点出门上班,工作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疫情期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花在等餐和消毒上的时间大大增加。

图片

外卖小哥高治晓

自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高治晓每天早上都要做一次健康检查,向美团上报身体情况,再用20分钟给电动车和制服消毒。冬季天气寒冷,他戴着厚厚的保暖手套,同时还随身携带一瓶免洗洗手液,预防感染。一天跑下来,高治晓接到最多的订单不再是餐饮类的外卖,而是商超便利店。“都是大额订单,几百块的订单以前都是很少的,疫情期间上千的都有。”顾客线上下单的产品五花八门,米、面、油、水果、零食,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笔价值上千元的外卖单,“超市里的瓜果蔬菜、肥牛羊肉还有生活用品全都有,连锅碗瓢盆都买了。”最后,高治晓外卖车上的保温配送箱和脚下能放的空地,以及两个车把手都挂满了东西,但一趟还是送不完,只好先给顾客送上门后再回超市拿剩下的货物。高治晓把这次配送过程形容为“窘迫”,现在回想起来忍不住笑了:“市民都在家不方便出门,一次性买齐了也好。”

最让高治晓和同行们感到变化的是等出餐的时间。以往,外卖骑手会在餐厅内等待取货,但疫情下,外卖订单都采取“无接触”配送服务,骑手只能到商场和美食城指定的地点等待,再送到小区门口的外卖架上,通知顾客来拿,如果没有小区外卖点,就要一直等到顾客出现。高治晓记得,自己等待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半个多小时。这种情况下,骑手和顾客都难免焦躁,但大家的心反而“慢”了下来,“偶尔送到的饭菜冷了,顾客都能理解,还和我们道谢,美团平台也给我们送餐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大家互相体谅。”

接到来自定点医院的订单

送到后给自己全身消毒

除了普通的外卖外,高治晓对两笔订单印象很深刻,他也在《时代周刊》中提及。“当时有个订单是要去医院开胰岛素,然后再送上门,而且开药的那家医院是定点隔离医院。”高治晓对紫牛新闻记者说,以往这种订单很少见,骑手也不太愿意接。“这不像去药房,胰岛素是处方药,要先去别人家里拿处方,再去医院挂号、缴费、买药,再给人送过去,一趟下来既耽误时间,也赚不到多少钱,更何况是在疫情期间去定点医院开药。”高治晓一开始也不准备接,但顾客似乎很着急,不断在平台下单,在看见订单几次跳出后,他决定接下来。

“我到了那户人家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独居的老人需要胰岛素,老人儿女都在外地,疫情期间也回不来,于是不停在网上帮母亲下单。”拿到处方后,高治晓前往北京某新冠肺炎定点隔离医院,花了半小时开好药给老人送过去。在交谈中,老人说自己还没吃饭,高治晓又发挥以前当厨师的手艺给老人做了碗面,放了蔬菜和两个荷包蛋,趁着她吃面条的时间,他又帮忙把屋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最后提着一袋垃圾离开。临别时,老人再三感谢,高治晓也和她约定,等疫情结束了再来探望。

这是高治晓在这段特殊的时期第一次走进隔离医院,没想到过了几天,另一笔来自这家医院的订单出现了,顾客需要一根充电线送到呼吸感染科。“这个单子是我吃午饭之前看见的,在平台出现了4、5次,过了2个多小时还没骑手接,因为我之前去过一次,我就给接了。”接单后,高治晓和顾客取得了联系,对方坦言自己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正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但是手机就快没电了,身边没有充电线,很怕和家人失去联系。得知顾客是一名确诊患者,高治晓瞬间犹豫了。“我想取消接单,但那个顾客很着急,如果治病的时候都没办法和家人联系或者看看手机排解紧张的情绪,那还怎么熬啊,所以就硬着头皮接了。”虽然有心理准备,但高治晓走进呼吸感染科时还是被紧张的氛围笼罩。“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脸上戴着护目镜,全副武装,看起来都很忙碌,能闻到很重的消毒水的味道,其中一个护士让我写好收件人和具体的病区,她们会帮我递进去。”放下手里的充电线,高治晓立刻大步往外走,跑出医院后迅速给全身喷了消毒液,没过一会儿他的手机上就收到了顾客的道谢,并且坚持给他打赏20元。“他说没人愿意接他的订单,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幸好我愿意给他送过去。”这一刻,高治晓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其实当时我也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但看了这个话心里难受,他们这些病人如果得不到帮助怎么办呢?”

图片

高治晓上了《时代周刊》

骑手群里相互鼓励

生活逐渐恢复常态

其实,不同区域的骑手都有微信工作群。高治晓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骑手可以选择在疫情期间休息,但大多数同事都坚守在岗位上。“我们在外面看见很多行业都停摆了,如果我们再不工作,居民的生活会有很多难处。美团平台给我们保证了收入,能为大家提供便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价值,很开心。”平时,骑手们会在群内交流防护注意事项及不同小区的配送点,互相提醒少去医院,看见同事分享自己遇到的暖心事,高治晓也忍不住感慨,外卖骑手在给顾客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会与他们的善意和理解相逢。有了这两次前往医院的配送经历,高治晓心里坦然了不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最近去过什么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心里都揪着。另一方面也会告诉自己,只要做好保护,还是比较安全的。”他把经验分享出去,希望大家能在保护好自身的情况下,帮助疫情中的困难群体。

这次接到《时代周刊》的采访邀请,高治晓有些不好意思,“当时我正好在工作,送完了几单之后才接受的采访。”在高治晓心里,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每天为生计奔波,思考怎么能多跑几单外卖,多赚点工资补贴家用,却没想到这次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心里有些惶恐。“每个城市都有无数外卖骑手,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这段时期,除了骑手,还有快递小哥、保洁人员、警察和无数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大家都坚守在岗位上,才组成了抗疫群像。”

图片

时代周刊抗疫人物群像

现在,高治晓还会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日常,他给自己的账号取名为“逍遥(外卖小哥)”,分享工作的见闻,业余时间还利用以前开饭馆当厨师的手艺,给网友们分享美食教程。3月花开,于高治晓而言,这个春天格外明媚。他如同往常一样踏上外卖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公园里逐渐有了赏花的人,道路上的车又开始变多,餐饮店重新开张,许多单位也已经复工,高治晓走进写字楼送餐的时候又有了往日的熟悉感。“虽然外卖还没恢复到以前的数量,但路上热热闹闹的,一切都在好起来。”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艾陆琦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