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白发大侠”方锦龙: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时尚
2020-03-05 21:57

对抗新冠病毒,许多音乐家也努力用音乐帮助大家驱散阴霾。引发热烈讨论的B站(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跨年晚会上,国乐大师方锦龙“大战”百人乐团的一场“炫技”表演,力压一众明星获评“年度最佳跨年舞台”,让网友直呼:真•神仙打架!最近,宅在家里正在创作抗疫音乐的方锦龙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打开他的国乐百宝箱,讲述玩“乐”成痴的故事。

国乐艺术家没想到在B站走红

B站跨年晚上,“白发大侠”方锦龙就秀出最拿手的琵琶,弹指之间,悠扬的琵琶声与虚拟偶像洛天依的歌声来了一场跨次元的碰撞。

图片

他还在《韵•界》中,现场切换琵琶、尺八、冲绳三味线等多种传统民族乐器、外国冷门乐器,和一整个交响乐团“battle”(对决),先后演奏出《十面埋伏》《沧海一声笑》《火影忍者主题曲》等风格迥异的音乐。刚开始他只是低调融入乐团的一份子,后来竟把自己当乐器,敲弹自己的脸蛋,弹出《噢苏珊娜》的轻快音律。接着,他拿出一把锯琴,“拉大锯”拉出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悠长高音。弹幕几乎填满屏幕,“请收下我的膝盖!”

图片

这世上也许有突如其来的走红,但绝对没有突如其来的成功。最近火热出圈,受到年轻人关注的方锦龙是著名国乐艺术家、乐器收藏家、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能演奏的乐器超过300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复原了从北宋起就断代失传的五弦琵琶,在我国当代音乐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在走红B站之前,方锦龙在综艺节目《国乐大典》中担任“国乐鉴赏团”的常驻嘉宾,多次用国乐Freestyle(即兴发挥),把国乐之美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带红国乐热潮的“风云人物”。

采访中,方锦龙笑说,“很难想象,年轻人玩的B站,会把近20分钟时间给我这样的民族音乐家。这次一开始大家也争议很大。一般来说,大的晚会不会把乐器当回事,往往都是点缀和陪衬。但这次没想到导演的创意一不小心成了文化事件,还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白发大侠”其实是个段子手

这次来南京去牛首山走走,就遇到有年轻人认出方锦龙,上来询问。“他们是洛天依的粉丝,也关注到了我。让年轻人对国乐产生兴趣,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来南京演出,方锦龙不仅带来古琴曲《酒狂》,展现喝完酒的微醺的状态,还边演奏边讲,如同脱口秀。“三拍子的《酒狂》,说到三拍子,你会想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但魏晋的时候我们就有三拍子。”方锦龙告诉记者,自己会把领悟和积累的中国文化,在演奏中以有趣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中国的曲子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拿捏,比如做菜讲究葱少许、盐少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图片

方锦龙爱看杂书,善于搞创意、讲笑话,在演出中加入自己的设计。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爱听相声。今年在诗词文化节目《邻家诗话》中,每期节目由“主人”王劲松邀请文学、表演、朗诵、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嘉宾在庭院里雅集茶叙,聊文化、看表演,讲古诗词中的好故事。身为搞音乐的邻居,方锦龙就在节目中笑侃,自己是“隔壁老王”的邻居。

一般演出最怕打断,方锦龙反而喜欢在演出中换乐器的间隙,设计一些出人意表的衔接环节,有了调剂,让大家感到不枯燥。“这种后现代的打断方式,带有一些娱乐性,还顺便传递知识点。”比如在B站跨年,印度乐曲《Tunak Tunak Tun》一登场,方锦龙立马说,“少了咖喱味”。怎么办呢?只见他拿出一把印度乐器艾斯拉吉,一拉上,声一出,嗯,“有了”。“长笛吹不出印度调儿呀,就像没有放咖喱,怎么搞都是黄油。”

虽然银发苍苍,但心态不老,方锦龙其实是个心态年轻的博学者。他不仅喜欢和年轻人玩,脑洞也很大。有一次,还向一只狗狗发起挑战。狗狗挠痒痒,方锦龙弹奏琵琶,比比谁的手速快,也是相当可爱了。

国乐“玩”主的淘宝故事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时尚,年轻人玩的那些DJ电音,老祖宗早就玩过了。”方锦龙最擅长贯通古今中外玩乐器,不局限于传统手法,而玩出花儿来。这次来南京,方锦龙随身携带的“国乐百宝箱”里带的乐器不多,只有四十多种。聊天中,方锦龙开始给记者演示和普及国乐的花式玩法。脸皮、树叶、手边的杯子都可以成为他的乐器。

图片

当方锦龙吹起簧,利用口腔气息来产生和声,仿佛传来一种神秘的祭祀古音。甚至年轻人喜欢的电子音乐,方锦龙也可以用簧轻松演奏出来。他说,有了中国人的“簧”,才有了“笙”,滥竽充数的“竽”。后来欧洲的传教士把中国的笙带到欧洲去,他们不会吹,再发展到把烤面包的风箱,接上笙,才有了手风琴。“这就是民族自信,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把这些故事跟大家分享,咱们中国老祖宗太伟大了。”

方锦龙目前在做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锦龙音乐工作室,常在全世界各地跑的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文化游侠。方锦龙最爱的就是搜集各种好玩的乐器。如今他拥有上千件,几百种乐器。“就像好厨师做菜,作料多了就能玩出更多花样。”看起来像一个小面具的鼻哨,来自南美。“拿到手,就琢磨它怎么发声。可能成宿不睡觉,直到鼓捣出声音。”方锦龙从一个小口袋拿出的骨笛拥有8800年历史,是粉丝帮方锦龙从意大利拍卖来的。“你看,那么早中国人已经创造了七声音阶,”说着,他用骨笛吹出哆来咪发嗦啦唏。

说起淘乐器背后的故事,方锦龙有一箩筐。前年去欧洲,在瑞典街头一个特别小的古董乐器店里,跟80多岁老板相谈甚欢。“老板发现,怎么他的乐器我都会玩。聊到最后,我买一件他送我一件。这是真正的爱乐者,找到知音的感觉。我开玩笑说,要再不走,待一个星期,他这个店都要送给我了。”

说起方锦龙“玩乐史”,就要从他复原和改良失传上千年的五弦琵琶说起。年轻时,他被选拔进入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团,成为一名琵琶演奏员。1985年,20岁出头的方锦龙去日本参加四国举办的丝绸之路音乐会,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款琵琶在日本被奉为十大国宝之首,是唐朝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国礼。

五弦琵琶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一直以来,我们弹的琵琶都“缺了根弦”。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决心复原五弦琵琶。在大家都认为五弦琵琶是天方夜谭时,方锦龙在江苏常州找到一位愿意了解五弦琵琶的制琴师傅。从结构,到音色,方锦龙尝试在四弦琵琶的基础上多加一个低音弦,原本音色略显粗糙的琵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表现力。方锦龙由此被称为“五弦琵琶宗师”。他说:“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延伸琵琶生命力的这根弦续上了。”

很欣慰儿子用西方技巧做国乐

方锦龙的成功,或许有关天赋、机遇,但更多的是40年的坚守与儿时父亲的严苛教育。1963年,方锦龙出生在安徽安庆的弹拨乐世家,父亲是黄梅戏乐师。天赋使然,一岁时,他便能拿着京胡有模有样地端坐椅上,四五岁时已经可以无师自通地用柳琴弹奏一曲《东方红》。

爸爸对于方锦龙的训练极为苛刻,小小年纪一练就是一整天,如果练习时偷懒疏忽就会挨打。直到现在,方锦龙仍能记起那种火辣辣的疼。长大后的方锦龙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正是父亲当年的严加管教,才练就他扎实的民乐功底。

在B站跨年晚会上,一个叫《见•东方》的节目中有《蒹葭/白露》一章,一个年轻人登台,电子音乐的编曲营造出似真似幻的感觉,在和声的衬托下,耳熟能详的诗句别有一番滋味。演唱者叫方颂评,就是方锦龙的儿子。

图片

方锦龙和儿子方颂评


对于儿子的音乐教育,从小方锦龙不断地带他领略民族音乐里面的美,教授儿子弹奏民族乐器,儿子长大后还将他送去美国,让其接受了五年正统的西方音乐教育,目的也是为了让儿子能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对比和平衡,各取其长。

当记者问及,在音乐方面会不会跟儿子有沟通,方锦龙说,当然,也会有争论,尤其对他早期的东西。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慢慢发现他也在变化。

他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儿子是综艺《邻家诗话》的音乐总监,里面8首歌都是他写的。他欣赏儿子这种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编曲手法去挖掘传统文化里的优美的方式。“在美国学了5年,我以为他已经西化了,但耳濡目染很重要,从小听我的音乐,骨子里已经渗透进去了。虽然学了很多西方技巧,还是拿过来为中国服务。这是我做不到的事情,他在帮我完成。”

“其实我给年轻人讲课就发现,别怪他们不喜欢,其实他们中许多人对国乐并不了解,一旦真正理解后就成为知音。”在方锦龙看来,“民乐,就是与民同乐。如何把古代的东西拿过来变成当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一直在追求一些小众的好玩的东西,我觉得,把小众玩好了,就会变成大众。”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F=方锦龙

Z:在B站会定期上传视频吗?

F:团队在帮我,我也会看。最近,不到一个月,就有36万粉丝。我一个老人受年轻人追捧,很开心。

Z:觉得自己老吗?

F:我没有觉得自己老,年龄在这儿,但心态还是很年轻。我觉得中国文化永远学不完,经常把自己变成小学生。我很有童心,经常跟小朋友能玩到一起。其实,学得越多,才发现越无知,很多乐器没见过,散落在世界各角落的音乐还没听过。我觉得,艺术家要保持天真、好奇,永远在探秘的感觉。

Z:生活中你是一个潮人吗?

F:很潮啊。其实上世纪80年代,我就玩吉他弹唱,也学歌,我不是一个单一的演奏家,更多喜欢关注流行什么。我们怎么把民族的东西渗透进去,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就怕琢磨,天天琢磨就会琢磨出什么来。B站跨年里面那么多大牌演员,我这个节目怎么就红了,可能还是大家看太多唱歌伴舞,很少能一下看到这么多乐器作为主角。

Z:网友给你起了不少外号,“方独秀”、“方天秀”,“琵琶精”,你怎么看?

F:敢给我起外号,说明关注我。某种意义上,我还是一个特别能接受现代的年轻人,只有跟年轻人交朋友,才能走到他们中间。中国文化就是要“天天秀”,我去了世界各地很多音乐厅,里面很多都是西方的东西,我们的10%都占不到,所以,中国的东西就是秀的不够。

Z:你的粉丝量比儿子的多哎。

F:他毕竟是新人,我是老人,我之前已经有很多铺垫,很多视频都有三四百万点击,慢慢渗透,《国乐大典》在B站上都有。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拍摄、制作 | 实习生马雯倩

面对面系列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