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出ICU
2020-02-17 14:25

“医护人员每天都在鼓励我,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7日中午,70岁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黄某,转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在病房外,她哽咽着向15天来精心救治她的医护人员致谢并告别。按照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指标,黄某当天已符合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黄某是南通首例、江苏为数不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她的成功救治标志着南通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患者一度生命垂危

1月下旬,家住海门的黄某出国旅游,回到家后身体出现不适,开始发热、咳嗽,症状持续加重。由于同行旅游的有武汉市民,根据黄某的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医院为其做了咽拭子检测、胸部CT等检查,最终经省级专家组确诊为重症新冠肺炎,2月3日入住通大附院重症医学科。

“当初接诊到该患者时,她的病情非常危重,神志不清,离不开呼吸机。”通大附院重症医学科赵宏胜主任介绍说,入ICU时黄某呼吸窘迫、急促,呼吸频率达到每分钟35次左右,血氧饱和度只有82%,氧合指数在100mmHg上下,只有正常人的1/5。此外,两肺严重渗出性病变,加上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使病情更加复杂危重,能否救治成功,让医院十分担忧。

“医院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高水平医疗救护团队,努力实现全省新冠肺炎‘0’死亡的目标。”南通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通大附院临床首席专家倪松石教授告诉记者。

图片

黄某在ICU治疗期间,救治团队为其鼓励打气。

对症治疗转危为安

针对患者新冠重症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医院实施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同时根据患者严重低氧状态,给予俯卧位通气,以更好地改善氧合。患者70岁高龄,起初不能耐受俯卧位通气治疗,ICU医护人员就在床旁宣教和鼓励,协助患者取得舒适的体位,保证她有足够长的有效俯卧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患者也越来越适应了俯卧位通气,低氧血症明显改善,呼吸窘迫逐渐好转。

依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细化救治措施,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与心理疏导。考虑到患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用药上把握细节,患者每日的入水量医护人员都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控制,哪怕患者喝每一口水都在医护人员测量的数据里,做到精准的液体管理。

救治一周以后,黄某的病情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达到95%,胸片检查也显示两肺渗出性病变逐渐吸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图片

黄某转出ICU病房。

医患齐心共退死神

“我在病房里,医护人员对我关怀备至,不仅治疗很有效果,当我情绪不稳定时,还不停地鼓励我,给我了生的勇气。”从ICU出来的患者黄某不停地向记者竖起大拇指,感谢医院的救治和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

成功救治黄某的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白衣战士”。早在疫情暴发后,重症医学科65名护士全部递交了请战书,随时准备奔赴前线。对于患者黄某的隔离和特级护理,12名护士组建“抗疫太阳队”,每人每班6个小时的战斗,防护服、隔离衣、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N95口罩、外科口罩……在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盔甲中,早已大汗淋漓,护目镜不一会儿就被雾气遮住了视线。

救治期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家人不能前来探视,她的情绪常常不稳定。“如果有什么需要,您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帮你解决!”这是护士最常对患者黄某说的话。戴着无创呼吸机,不能说话的黄某常常会竖起大拇指对护士表达她的感激。扬子晚报记者 郭小川 通讯员 施琳玲 邵勇林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