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三论小康①】消除绝对贫困,中国为什么行?
2019-12-31 21:38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消除绝对贫困,中国为什么行?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减贫的伟大成就,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保证国家的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才能全党动手、凝聚举国之力,形成全国上下攻坚的合力。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作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40多年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扶贫的力度、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任何国际组织、慈善组织和商业机构能够达到的水平。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到2018年的1.7%。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从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恢复和增长为驱动、推动制度变革和体制改革进而达致农村减贫和农民脱贫,到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背后,是千百万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实干。300多万名机关干部奔赴扶贫第一线,一大批干部下沉到最偏远、最贫瘠、最艰苦的农村,和乡亲们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帮助困难群众修路建桥、引进项目、开拓市场、脱贫致富。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就有千百种方案,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中国式扶贫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于能够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输血”“造血”两不误,为脱贫攻坚制造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如江苏滨海,近年来建立了“以产业扶贫为引领,以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探索出一个互助、共赢、共享的长效脱贫、防止返贫新模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一方面,要做好脱贫后的工作,就要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另一方面,绝对贫困消除后,相对困还会长期存在。
 
    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要求在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后,各地要继续保持攻坚状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减、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减、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不撤,扶上马送一程,防止政策断崖、农户返贫。同时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缓解支出型贫困机制、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机制。
    减贫是一项长期任务,唯有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黄凤 陈永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