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代绘画第一人,唐伯虎、文征明都是他的学生(《江南百家姓》58)
2019-12-25 17:45

他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飘然世外。他就是沈姓名人之一、明朝绘画大师沈周。

无意仕途专心作画

沈周,字启南,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生于长洲(今苏州)。沈家原来就是长洲的望族,永乐年间,祖父沈澄因为才名被朝廷征召,后来称病回到故乡。沈家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就是奴婢也能出来秀几笔,但对仕途没有什么兴趣,子孙甚至定为家法,所以几代人都隐逸乡间。据说,郡县太守要推荐沈周为官,沈周根据《周易》算了一卦,得到是“遁”,于是更下定决心隐居。为了避开世间的喧嚣,他从城里搬到乡下,专门建了一处“竹庄”,周围有翠绿竹林、玲珑亭子、潺潺流水。他每天写诗作画,名气越来越大,尤其是绘画,有人认为在明朝当评第一。

郡里曹太守的新家刚刚落成,为了彩绘家中墙壁征集画工,相当于需要人免费打工,沈周也在名单中。小吏来到沈家通知,沈周说:“不要惊动我的母亲,我马上就去。”朋友们愤愤不平,劝沈周说:“太守居然不知道你的名气,也太看轻你。你只要找人打个招呼,肯定就不用去了。”沈周说:“要我去找那些王公贵族,不是更加耻辱吗?”沈周从容去完成了彩绘。

不久,曹太守要去京城汇报工作,主管选拔的官员问:“沈周先生还安康吗?”太守一时愣住了,随便回答:“他没事。”接着拜见内阁,首辅李东阳问:“沈周先生有信吗?”太守更加惊讶,模糊回答:“有信,但还没送到。”太守出来后,仓皇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周是什么人?”吴宽详细地描述了沈周的样貌。太守询问侍从,这才知道原来就是刚征召的画工。等到回苏州后,他亲自上门拜访沈周。

沈周的画强调感情色彩,追求恬静的格调、幽淡的意境。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他被称为“吴门画派”创始人。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多藏于两岸三地各大博物馆。沈周终身没有去远方游历,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享年83岁。

唐伯虎是他学生

沈周的弟子众多,唐寅(即唐伯虎)、文征明(又作文徵明)最为出众。唐伯虎也是苏州人,比沈周小43岁(唐生于1470年)。因为从小表现出绘画诗文的天赋,唐父看孺子可教,便把他送到了沈周门下。唐伯虎学画后,渐渐恃才自傲,目中无人。一次吃饭时,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走过去发现推不动,仔细一看,原来是沈周作的画。唐伯虎非常惭愧,知道和老师水平还相距较远,从此潜心学画。

文征明和唐伯虎同岁,专门有文纪念沈周:“晚岁名益盛,客至亦益多,户屨常满。先生既老,而聪明不衰,酬对终日,不少厌怠。风流文物,照映一时。百年来东南文物之盛,盖莫有过之者。”又说“内自京师,远而闽、浙、川、广,莫不知有沈周先生也。”

沈周的名气很大,又性格平和,每天有许多人上门求画。不论是高官还是百姓,富商还是贫民,只要开口,沈周常常会泼墨挥毫,不让他们失望而归。有个姓陈的人,想重修家族祠堂,可是没有钱,准备四外化缘。他找到沈周,希望能帮帮忙。沈周看他仁孝,特地画了一幅给他,上面题款:“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那个人拿着这幅画去化缘,果然募集到不少钱。

有个读书人,家里贫困,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自己就仿一幅沈周的画到市场上去卖,可是上面没有任何证明,买家怀疑是伪作。年轻人没有办法,只好去找沈周,希望他落款。沈周看这个读书人非常用功,作品也不差,提起笔来,把画修饰了一番,然后题名。年轻人万分感激而去。

有一位太守求画,沈周画了一幅《五马行春图》。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但按制度,太守出行可增加一马,所以“五马”代指太守。可是太守看了不满意,孤零零的五匹马能看出什么,至少要有前呼后拥的人,才能显示出地位。沈周于是又画了六个随从,还开玩笑说:“纸太短了,只能画仪仗队前面的三对。”太守很高兴,说“已经足够了。”

有人不理解沈周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画作,沈周笑说:“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

仿《富春山居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1350年创作了水墨画《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沈周收藏了这幅画,视若珍宝,每当知心的朋友登门,他便会拿出来,请大家一起欣赏。有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说《富春山居图》丢了。沈周心痛不已,家人提议告官,一定要把画追回,沈周没有同意,说:“他是一代大师,肯定不是故意的。”

原来这位大家的儿子把画藏起来,然后找机会卖了。非常凑巧的是,一段时间后,沈周在市场上见到了这幅画,可卖家出价很高,他无力购回。回到家后,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这幅画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和原作比,大致相仿,但在设色、用笔方面有较大差别,在画卷的尾部增加了山峦平岗树石,更显得江山无尽。此外,增加了小桥,一拄杖老者,减少了几只游鹅,突出了人烟气息。与其说是仿作,不如说沈周进行了再创作。

后来沈周把《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送给了一位叫樊舜举的朋友。樊舜举居然在市场上找到了真迹,并用重金买了下来。回家后将两张画一起摆在沈周面前,沈周万没想到还能见到这幅画,感慨万千,他写下了一段文字,记录这段奇缘。

此后,《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末被董其昌收藏以后,先后成为清初四大画家之一王时敏以及华北大收藏家宋荦的藏品,民国时期则相继为北洋政府要员汪士元、曾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所藏。“文化大革命”时期徐家被抄后,《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故宫博物院以200元人民币收进,“文化大革命”后,此画归还给徐家。

1996年徐家将它公开拍卖,北京故宫博物院以880万元人民币使它最终成为了院中藏品。一幅名画,四处飘泊的经历终画上了句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