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7岁才中进士,活了97岁,最后30年人生像开挂了一样(《江南百家姓》60)
2019-12-25 17:46

他67岁才考中进士,没想到最后30年像开挂了一样,无限风光,成了皇帝亲密无间的好友;他的诗当时名满天下,可与李白、杜甫并肩,不过遗憾的是,很快被浪花淘尽,影响后世的诗不多。他就是沈姓名人之一、“天子词臣”沈德潜。

极受乾隆恩宠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沈德潜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读书勤奋,但屡考不中。40岁时写的一首诗《寓中遇母难日》中有:“真觉光阴如过客,可堪四十竟无闻”,可见心中的凄凉。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67岁的他终于考中进士。从22岁参加乡试算起,回首45年过去了,真正是大器晚成。

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生只有低潮和高潮,中间几乎没有过渡状态。考中进士后,他就“好嗨哟”,到达人生巅峰。乾隆七年(1742年),他被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迁左中允,累迁侍读、左庶子、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这些官职如果翻译一下,那就是:陪在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书、回答皇帝提问、记录皇帝的言行。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

乾隆皇帝是个诗歌的狂热爱好者,和70岁的沈德潜讨论历代的诗,见他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非常赏识,原来偶像就在眼前,对大臣们说:“我和沈德潜的友谊,始于诗歌,终于诗歌。”

乾隆经常拉着白发苍苍沈老的手,穿行在翰林院里,夏天在避暑室,冬天在围炉边,切磋诗艺,相互唱和。1749年,77岁的沈德潜请求退休,乾隆同意了,为他的《归愚诗文钞》写了序言,还写几十首诗送给他。在诗中,乾隆将沈德潜比作李(白)、杜(甫)、高(启)、王(士祯)。

沈德潜回到老家苏州以后,著书作述。他获得特许,在苏州能建生祠。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去世的人,而生祠是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属于无上的荣耀。1752年正月,沈德潜80岁大寿,乾隆赐匾额“鹤性松身”。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几乎每次都要沈德潜来陪同,彼此唱和几首诗。沈德潜90岁时,被晋升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沈德潜请求封赏自己父母,乾隆立即给他三代封典(封典的意思是皇帝给予官员及父母、祖先、妻室以爵位名号的恩典),并赐诗:“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乾隆在北京时,两人诗简往来不绝,乾隆称他为“江南老名士”、“江南大诗翁”、“朕之老诗友”。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去世,终年97岁,乾隆为他写了挽诗,追封太子太师。文人享受到这样的荣耀,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后人以为,沈德潜的诗品和人品的特点是“敦厚宽容”,正是乾隆喜爱的类型。所以乾隆赐谥为文悫(què),意思是有文才、又恭谨厚道。

十年之后的案件

沈德潜用了16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国朝诗别裁》,在他88岁那年,当作“盛世颂歌”呈给乾隆皇帝,想请乾隆作序。但是,《别裁》中将钱谦益列为集中之首。钱谦益是明末重臣、大才子,后来投降大清,乾隆瞧不起他。沈德潜没有摸透乾隆心思,纯粹从艺术出发,没有政治标准,乾隆很不满,大骂他是“老而耄荒”,下令南书房帮着删改重刻。但对沈德潜还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没有过分追究。

沈德潜去世10年之后,风云突变。江苏东台县有个人叫徐述夔,在乾隆三年江南乡试中了举人。但是他的文章中有对圣人不大敬的言语,于是朝廷不许他再考。徐述夔只好回到家乡借酒消愁,文章中自然流露出郁愤的情绪,比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样极其敏感的话。乾隆二十八年,徐述夔死了。他的儿子徐怀祖刊刻了父亲《一柱楼诗集》等作品。又过了10多年,徐怀祖也死了。徐氏同里有个仇人叫蔡嘉树,蔡嘉树的堂兄蔡安树有一块地曾经以2400两银子卖给了徐怀祖,现在蔡嘉树要求960两赎回,徐怀祖的儿子徐食田拒绝了这一要求。

当时乾隆正在全国查缴“违碍书籍”,徐食田已经感觉风声不对,将《一柱楼诗集》等书的刻板呈缴给县衙,属于自首,应当免罪。但是蔡嘉树抓住不放,拼命上告。这个案子一波三折,最终的处理结果是:从两江总督到东台知县,一大批官员受到处罚,甚至被判死刑;徐述夔已死15年,剖棺割下首级示众;徐怀祖已死1年多,同样割下首级示众。徐述夔的子、孙、兄、弟、兄弟之子,16岁以上者皆斩,15岁以下及妻妾、姊、妹,子之妻、妾付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

沈德潜为徐述夔写过传记,传记中多赞扬之词,还称“人与文章皆可为法。”乾隆大骂他“昧良负恩”,“卑污无耻”,追夺沈德潜的一切谥典官职,撤出乡贤祠内的牌位,仆毁御赐碑文。沈氏所有荣华顷刻之间化为泡影。

提倡“温柔敦厚”

沈德潜著有《说诗晬语》,编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后名《清诗别裁集》)等书。沈德潜强调诗为政治服务,提倡“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说诗晬语》卷上),宣传儒家传统“诗教”。

在艺术风格上,他讲究“格调”,所以他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他极其推崇盛唐,鄙视宋诗,“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而“宋元流于卑靡”,所以他所说的格调就是以唐诗为“样本”。

他的诗现存2300多首,很多是歌功颂德或说教之作,真正流传极广的诗不多。来看一首他写得比较好的诗《夜月渡江》: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译成白话为:万里的金色波浪发出耀眼光芒,白帆十幅腾上太空遨翔。江天隐约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鱼龙潜水惊动寂静的天宇,星斗转移沉沉夜色未央。长风破浪的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这里情意绵长。

这首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是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几乎都是写景,只有后一句最后三个字才落实到言情上,但景中都渗透着情感。既表达出江水依旧、自然永恒的古老命题,又以疾风送舟的快速表现时光流逝、陶醉兴奋的心情,清新隽永,别有韵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