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布莱迪写了一首歌 为她曾祖父,也为南京
2019-12-13 08:19

 图片

▲梅根·布莱迪

图片

国际友人的后代来宁参加活动。

图片

▲和平学校的外籍军官学员们。

图片

在拍摄微纪录片《和平之光》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们走访了许许多多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人士——他们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是国际友人的后代,他们是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的学员,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籍军官……他们每个人,都是紫金草的种子,是和平的种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张艳 殷小平

  创作歌曲《哀伤女神》

  梅根·布莱迪与祖辈“超时空对话”

  82年过去了,目前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8人还在世,其中最年轻者也已经83岁。他们“眼睛哭坏了”“耳朵听不清了”“每讲完一次都睡不着”“来一次纪念馆哭一次”……但他们还在四处奔走,坚持讲着、等着、盼着,向世界呼唤和平。

  “我们也感受到了危机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纪念馆近几年在对幸存者的后代进行普查,“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都表示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参与记忆传承活动,他们将来是这段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现在,幸存者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五代,共计399人加入“历史传承者”队伍,其中二代155人、三代154人、四代89人、五代1人,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一位才5个月。

  加入记忆传承的,还有当年的国际友人的后代。“25位国际友人当年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纪念馆多年以来努力和他们的后代建立联系,这几年,我们每年邀请他们的后代来参加国家公祭仪式。今年将会有20多位他们的后人来参加国家公祭仪式。”

  张建军介绍,今年7月份,纪念馆还组织了一个国际和平夏令营,专门邀请当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的后人们来参加。

  夏令营中,有个名叫梅根·布莱迪的女孩给张建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曾祖父是当年鼓楼医院的美国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梅根自己创作了一首歌,“我们听了后都非常感动。歌名叫《哀伤女神》,我们会在今年国家公祭当晚的烛光祭上,邀请她演唱。”

  梅根仿佛是在用歌声与祖辈“超时空对话”,歌词写道:“我会感觉到你经历过的一切,我无法治愈你的伤口,伤痕累累的淤伤,但我会纪念你,那真实而纯洁的勇气……”

  女孩说,这首歌是为曾祖父创作,也为南京创作。

  幸存者对外国学员说:

  “如果不往前看,就会陷在仇恨里”

  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秉承“扩大国际对外宣传”的理念而建立。学校负责人刘红艳向记者介绍,从2017年6月做第一期,到现在已经28期,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学员来学校上历史课,很多学员都是90后的大学生。

  “包括很多的欧美学生,在没有来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甚至他们来了以后,如果仅仅是参观,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深切的印象。经过我们学校一天到两天的课程后,他们明显就感觉到,原来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刘红艳说,有个18岁的德国学生,上了两天的课,到利济巷参观后,感触非常深,流泪道:“我原来不知道在人类历史上还有那么悲惨的历史,现在我知道将来上大学要上什么专业了——新闻专业,我要传播这件事情,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学校也安排了留学生与幸存者面对面。一位英国学生见到幸存者葛道荣问:“这么悲惨的经历,你们是怎么熬下来的?”葛道荣的回答令大家动容:“如果我们不往前看,就会一直陷在仇恨里。中国古语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中国人讲究以德报怨,我们以宽大的胸怀,来面对这件事情。况且,日本的人民也是好的,我们只是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正视这件事情。”

  站出来为历史传声的,也有日本当代年轻人。日本军官的后代福田展来南京参观纪念馆后说,“我的爷爷当年参与了那场南京战役。我以前无法得知发生在南京的那些事,也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同中国人民携手,与其他国家一起为未来做出改变,我也非常期待可以来南京参与和平建设。”

  当年救助了大量难民的国际友人的后人也来到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见到他们,刘红艳很激动,“他们的先辈,用仁爱之心、人道主义精神救助了我们很多同胞。”

  对于中国人民铭记在心的这份感恩,拉贝后人说:“我们很自豪我们的祖辈做了这样人道主义的事情,家族一直引以为傲。”

  一群特殊的外籍学员:

  他们是军官,更是和平的传播者

  紫金草国际学校的学员中,有一群陆军工程大学的外籍军官师生,他们来自利比里亚、莫桑比克、乌干达、斯里兰卡、津巴布韦、柬埔寨等21个国家。他们在公祭广场默哀、献花,并共同撞响和平大钟,“作为军人,我们的职责是爱护和平、守卫和平,我们不能去发动战争。”

  他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展,并向死难者敬献了菊花;他们亲手制作了和平之花紫金草……

  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军官艾桑说:“看到那些历史照片,心里很难受。尤其是杀戮的场景,太残忍了。我做和平之花时就想,我们的世界要珍爱和平,尊重生命!”

  莫桑比克姑娘孔丹说:“和平应该成为年轻人共同的追求!”

  来自津巴布韦的李斯汀说,“中国人把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非常恰当的。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还有无辜的百姓,但最重要的是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没有人愿意这样的事情重演。”他说,回到自己的国家,他要把“和平的种子”带回去。

  军官们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老人交流。陈德寿是目前6位尚健在的曾在纪念馆悼念广场铜板路上嵌上脚印的幸存者之一(原有222人),老人曾两次远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他在现场对年轻的外籍军官们说:“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作为军官,他们来中国学习军事,参观纪念馆后,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军人更应该是和平理念的传播者与和平的守卫者。

  扫码看紫牛新闻

 

  《和平之光》专题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