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2019-12-13 08:0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和平之光》微纪录片中,让我们再次倾听这些幸存者和他们后代的心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题策划:李军 陈太云

  专题撰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张艳 殷小平

  今天,警报再度凄厉响起。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扬子晚报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精心制作了3集系列微纪录片《和平之光》,第一集《为苦难立碑》11日在紫牛新闻APP上线即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纷纷留言转发。第二集《为历史传声》已于昨天上线,今天第三集《为和平播种》也将正式上线。

  《和平之光》是去年本报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时间证人》的延续。去年的《时间证人》聚焦常志强、夏淑琴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努力镌刻记忆、重拾碎片,向世界呼唤和平。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仍在无情地带走“证人”,第六个国家公祭日之前,幸存者不断离去的消息令人扼腕……

  11月5日,杨桂珍老人去世,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81人;

  11月16日,朱惟平老人去世,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80人;

  12月4日,胡信佳老人去世,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9人;

  12月5日,金茂芝老人去世,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8人。

  时间带不走的是82年前那段泣血往事,更带不走绵延传承的记忆之棒、和平之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既是家族记忆,也是国家记忆,更是世界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纪念馆近几年在对幸存者的后代进行普查,很多后人都表示要参与相关的记忆传承活动,他们将来是那段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当年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的后人们也陆续受邀前来,踏上祖辈曾经奉献过的这块土地。他们为祖辈的英勇行为骄傲,他们亲手画下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唱响“和平之声”。

  还有来自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的学员们。从2017年6月第一期到现在,共28期、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学员来到学校,听历史的亲历者讲述最真实的历史课……

  他们,都在《和平之光》纪录片中亮相,把紫金草的种子撒到世界各地。

  “政治和平,世无兵革”,来自《汉书》的这八个字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无限向往。不放下记忆,非延续仇恨——这是张建军馆长的观点,也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共鸣。今天,我们感恩大爱之路,也更加坚信:暴力手段不可能到达和平的彼岸;和平,是实现和平的唯一道路。

  《和平之光》 分集内容

  第一集 为苦难立碑

  1982年,江东门万人坑的发现震惊中外,万人坑的地点就在如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地。发掘者之一陈平对37年前那一幕,仍历历在目。她清晰记得,发现万人坑的当天,一位老太太在坑边的哭诉令人心碎。

  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万人坑的发现地建立一座纪念馆,以悼念在那场血腥杀戮中遇难的人们,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1985年,纪念馆一期工程竣工,设计者是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大师齐康。

  齐康的父亲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担任难民收容所所长,救助了许多难民。带着这一份家国情怀,齐康先生接到任务后表示:分文不取、随叫随到。他设计的十字碑、大块鹅卵石和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的“遇难者:300000”,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期工程竣工后的20多年,纪念馆又经历了两次扩建。2005年,二期工程期间,纪念馆打算新增一组雕塑,当时的朱成山馆长找到了43岁的雕塑家吴为山。吴为山全情投入,把自己当成一个受难者,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度晕倒在雕塑架下。落成后的群雕深深震撼着每个纪念馆参观者。

  万人坑的发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建造,群雕的落成、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民族的苦难一幕幕地展现,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扫描二维码

  看《为苦难立碑》

  第二集 为历史传声

  2019年12月3日,南京的最低气温只有-1℃。上午9:45,今年第一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死难者名单墙前进行。

  就在今年11月29日,纪念馆刚刚又确认一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周万荣。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哭墙”上,成为墙上第10665个名字;12月3日,南京的魏祥发一家在墙上找到了“魏少明”的名字,确认是他们的亲人“魏绍民”。

  在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前夕,纪念馆公布了最新数据:目前数据库内共收集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幸存者后代信息登记表及幸存者后代家谱。

  82年过去了,目前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8人,而其中最年轻者也已经83岁。令人欣慰的是,幸存者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五代都已经加入了“历史传承者”队伍。

  为历史传声的,除了幸存者的后人,还有更多人在加入。他们是来纪念馆整理全世界参观者留言册的志愿者、是每年来“哭墙”将上面的名字描新一次的大学生、是每年参加“重走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的中外人士……

  他们做的一切都在传承历史记忆。今年国家公祭日之前,八位幸存者代表公开接受记者采访,尽管心情悲痛,但他们所有人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国家强大世界和平,“希望世世代代和平下去!”

  扫描二维码

  看《为历史传声》

  第三集 为和平播种

  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屠杀期间城内唯一一家为平民提供全面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以外科医生威尔逊为首的医务人员,成为危城百姓的守护者。他们中有一位美国医生,名字叫理查德·布莱迪。

  82年后,他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来到南京。“了解历史和真相是很重要的”,女孩深受震撼之余,投入所有感情写下歌曲《哀伤女神》,“我想表达一段悲惨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和平的向往。”

  一起来到南京的,还有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后代。82年前,马吉拍摄的日军屠杀纪实默片,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对于父辈的英勇,小马吉深以为傲。

  正如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所言,南京大屠杀期间,25位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纪念馆多年以来努力和他们的后代建立联系,这几年每年邀请他们的后代来参加国家公祭仪式。

  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2017年6月做第一期。到现在,已经做了28期,接待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学员。

  从当年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到今天他们的后代,到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的学员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紫金草的种子,都是和平的种子。

  和平,也是我们永恒的信念。

  扫描二维码

  看《为和平播种》

  扫码看紫牛新闻

  《和平之光》专题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