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光”幕后故事|万人坑发现者陈平: 名字里的“平”字,决定了一生守护
2019-12-12 11:35

扬子晚报联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推出的三集微纪录片《和平之光》11日正式上线。

在这部系列微纪录片中,我们历时两个月,走访了纪念馆的设计者、万人坑的发现者、雕塑的创作者、幸存者及后人、志愿者、参观者、国际友人、学生、孩子等数十人。呈现在纪录片中,他们每个人只有寥寥数语,有人甚至只有特写或侧影,但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珍视、对“光明”的向往……让他们每个人都格外高大,也无比可爱。

图片

万人坑发现者陈平:

名字里的“平”字,决定了一生守护

陈平是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虽然已经是八旬老人,但她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微信玩得熟练,家里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退休后的陈平仍然很忙,她曾经是中学老师,桃李满天下,学生们经常来家中看她。她也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们去她家采访,她热情地拿出糖果、点心招待我们。

图片

看到万人坑,陈平震惊了

1982年,南京成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刚刚调去文管会不久的陈平被安排到文物普查办公室工作。

开始,普查的重点,还是以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为主。后来,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的寻报也被列入重点普查内容。

为此联合公安、规划、地方志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成立了专门的南京大屠杀调查组,前往南京各区,寻找南京大屠杀遗址。

“非常快,下关、鼓楼、秦淮,都有发现南京大屠杀遗址的消息。但是,传说中的‘万人坑’却一直没有找到。” 陈平回忆说,“我们找到了当年掩埋尸体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他记得现场有一棵树,但我们挖了10多天都没找到。”

“有一天下雨,他们打电话来,说先不挖了,等雨停了再说。过了一会儿,又说下雨土松了,大家冒雨继续挖。”陈平回忆:“到了中午快吃饭的时候,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找到(万人坑)了。”

图片

陈平赶过去一看:“坑已经挖得很大了。尸骨纵面下去一共4层,加上上面被捡掉的一层,应该是5层。尸骸排列得非常整齐,一看数量就非常大。”

眼前的情形让陈平非常震撼:“在骷髅头上,我们看到了子弹洞,在坑里,我们发现了日本兵的匕首、啤酒瓶、皮带扣,还有大靴子的鞋底。”

图片

万人坑边,一位老太坐地大哭

发掘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围了过来。让陈平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老太太嚎啕大哭,跪在坑边连连磕头。

一问才知道,这位老太在1937年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她才19岁,住在江东门一带。家里人怕她被日本人糟蹋了,就在家附近挖了一个坑,让她躲在里面,上面盖上东西,并一再叮嘱她,没有家人的呼喊千万不要出来。

当天,她听见外面有枪声,吓得不敢出去。一直到傍晚,外面没有了动静,她才爬出坑洞,然而,见到的却是全家人的尸体……

所以,当她见到万人坑的时候,认为这些尸骨堆里,就有自己亲人的遗骸。

听到老太的故事,听着老太的号啕大哭,陈平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流泪。

发现万人坑之后,1983年底,南京市政府报请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决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建馆、立碑、编史。

父亲曾靠一件马夹死里逃生

陈平的父亲陈勉承是一位土木工程师。1937年11月,华北沦陷、上海吃紧,国民政府决定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当时在交通部工程处工作的陈勉承被派往修路一线。

陈勉承当时已是四十多岁,他被指派负责滇缅公路其中一段的修建。临行前,妻子给他缝了一个非常小的贴身背心,背心上用缝纫机打了很多格子,每个格子都放一片薄的黄金片,或者油纸包的盐。妻子对陈勉承讲,一定要穿背心,有难的时候可能有用处。

滇缅公路修建过程中,不停地遇到日本人轰炸。陈勉承所在的路段,已经相当于前线,日军的野蛮轰炸炸死了很多人,除了飞机像下雨一样扔炸弹,还用机关枪扫射,情急之下,陈勉承躲到了缅甸的寺庙里,躲在泥塑的后面,幸免于难。

后来陈勉承随着华侨司机撤退,妻子缝的背心发挥了用途,缝在背心里的金片成为了他身上的路费。沿途有时还会被土著山民拦住,当时物资匮乏,山民得大脖子病的很多,很需要盐,盐比黄金还好使。陈勉承掏出背心里的盐,才得以脱身。他也是工程处唯一活着回来的人。

名字凝结着家人对和平的渴望

抗战胜利后,陈平一家从昆明辗转到武汉,后坐船回到南京,“从码头去下关车站的路上,看到3个解除了武装的日本兵,父亲严肃地命令全家人:抬起头,挺起胸,走过去!日本兵立马侧过身给我们让开了路,并九十度鞠躬。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

就连陈平的名字也是全家人渴望和平的见证,“我小时候,有一次随手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把“平”写成了“萍”,女孩子嘛。结果父亲见了非常生气对我说:你要记住,你的名字是‘和平’的‘平’,就是为了祈求和平才起了这个名字!他告诉我,我姐姐原来也不叫‘陈定’,是后来改的,我们的名字寓意就是:一定要和平!我父亲说:你们的名字,永远不要写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冯秋红 殷小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