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深度一体化对策,听听南财专家的观点
2019-12-07 23:13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因此, 长三角制造业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制造业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长三角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地区,拥有强大的制造基础。2017年,长三角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23.34%。其中,化学农药原药占比59.39%,化学纤维占比73.06%,金属切削机床占比46.47%,家用电冰箱占比56.78%,生铁占比16.6%,粗钢占比19.2%,微型计算机占比33.14%,集成电路占比53.58%。
此外,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高效。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交通干线密度较高,省际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主要城市间高速铁路有效连接,沿海、沿江联动协作的航运体系初步形成,区域机场群体系基本建立。电力、天然气主干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光纤宽带、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要素成本上升,制造型企业效益下降

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而高端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导致现阶段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的绩效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步入下行周期。长三角的制造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尤其是民营企业收到的冲击更加明显。
2、信息共享不足,制造业纵向联系程度低
随着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物理的交通网格体系基本建设完毕。但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云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共享成为制约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新一代通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长三角内部虽然交通网络发达,横向联系紧密;但是,信息共享程度低,制造业省际间的纵向联系被割裂,导致制造业的市场响应程度慢。
3、环境压力较大,制约制造业一体化
经过努力,长三角的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旧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地区,长三角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工业单位产值的固定废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依旧处于较高水平。扬子江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南京等城市“化工围城”现象依旧较为突出。地区面临较大环境压力时,制造业难以实现高层次的一体化。

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服务市场一体化

以跨界融合、动态变化、轻资产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而准入前各类审批管理的制度藩篱和准入后事中事后监管,与新经济形态还存在不匹配现象。此外,服务业是制造业腾飞的关键,通过迂回生产增加制造业的生产复杂度,提高行业的附加值。而服务业的发展依赖制度等软因素,当长三角的服务要素市场完成对接,产业链深度融入之后,制造业自然就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因此,长三角要制定营商环境建设标准,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长三角开发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和空间治理体系。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趟”等政策都是为改善营商环境的努力。
2、共建生态治理机制,拓宽制造业一体化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一体化的前提,只有山青水绿的自然城市环境,才能为制造业高层次一体化拓展空间,促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2013年,环保部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截至目前,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省(市)控点总量达到400多个,雾霾稍有风吹草动,数据便第一时间汇总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是长三角共建生态治理机制一次成功的实验。未来还要在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垃圾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建立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
3、建立国内价值链,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应当努力打破省际的经济壁垒,在长三角建立统一的市场。积极建立国内价值链,通过产业链将三省一市的制造业串联起来。加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的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引导长三角市场联动发展,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商品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畅通长三角市场网络。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与长江中上游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强沿江港口、高铁和高速公路联动建设,推动长江上下游区域一体化发展。
4、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先进制造业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长三角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入。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技术与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性,能够引领其他相关企业发展的跨国公司。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作者: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陈启斐: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