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旅•扬州篇】刀尖上的匠心
2019-11-25 17:55

数千年前,唐代诗人们游历广陵时,留下了“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等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今年10月,扬州被联合国评为“世界美食之都”。 淮扬菜、修脚、搓背、剪纸、理发、谢馥春香粉、扬州漆器、玉雕……小小一座扬州城,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6项、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7项;国家级传承人17名、省级传承人82名、市级传承人278名。由扬子晚报和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协力打造的“非遗之旅·扬州篇”,带您近距离品味扬州的灿烂瑰宝。


淮扬菜:“食在扬州”实至名归

    早在2015年的高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展示了扬州大厨的精妙刀功和淮扬菜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很多人认识居式淮扬菜的创始人居长龙正是通过《舌尖》第一季,当时他的片段足足有十多分钟,到现在走在路上还会被人们要求合影。 老先生旅居日本多年,在近80之龄时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家乡扬州,在文昌中路上开了一家鼎和居,继续他的烹饪事业。居长龙表示,淮扬菜从古至今的变化非常大,但是好东西能传承下来自有其道理,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忘本。记者看到居老先生所在的餐厅采用全透明式的后厨,并使用日式的分餐制。只要人在扬州,他基本每晚都在店里和掌勺大厨讨论菜肴。

图片

图片

    扬州非遗因水而生,又因水而盛,大运河滋养了这片土地,成就了扬州的盐商,成就了精益求精的淮扬菜。荣膺“世界美食之都”靠的可不是一日之功,扬州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邱杨毅向记者介绍:数年来扬州市烹饪餐饮行业赢得17项全国第一,在今年10月份还获得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全国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单位”称号,这次的“美食之都”实至名归。记者此次在平山堂附近的聚贤饭庄品尝了几道特色素斋,可以说形似程度几可乱真,“烧鸡” 、“腰花”、“虾仁”、“海参”……应有尽有。其中一道玉盅薏仁杂粮配素烧卖,冬瓜掏空高汤蒸熟,再配以炖好的薏仁羹一同复蒸,味道彻底融入食材,品尝的时候冬瓜盅比内馅更加美味。

图片

图片

    师从于淮扬菜大师薛泉生、陈恩德的大厨杨军,精通红白两案,做这行已经有32年。他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扬州点心的做法,本以为广式点心就很复杂了,没想到淮扬菜的点心更是种类繁多,光是金鱼的捏法就有好几种。

 

修脚搓背:沐浴文化源远流长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扬州驰名中外的除了餐饮,自然就是沐浴文化了。2015年,当扬州迎来建城2500周年庆典时,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正式启幕。位于个园对面的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专门开设了非遗项目体验课程,邀请非遗大师坐镇授课,记者在那里走访了中国修脚协会名誉会长、扬州沐浴文化协会秘书长陆松林老先生的工作室。现年74岁的陆老先生告诉记者:“我这一生就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专攻修脚几十年;第二件事情是开创了收女修脚工的先河,其中一个就是国家非遗传承人陆琴;第三个就是我把修脚的理论搬进了课堂,编了四本教材,总结了持脚、修脚、刮脚、推脚‘四个八法’。”如今他平时的生活就是给学生上上课,对来宾作展示和宣传。正说着,陆老神秘地拿出柜子里一筒形态各异的木雕,让记者猜是什么,并很有自信地说“没几个人能猜出来。”原来这些木雕就是用来练修脚刀法的,所谓“肉上雕花”,对下手的角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上面各式各样的花纹正是不同的刀法雕出来的。

图片

图片

     陆松林16岁就已经在洗澡堂里做学徒了,师父传授的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不少修脚业金句:“修脚的就是脚医”、“脚上的病就是我们治”·······并且也是师父嘱咐他“三分手艺,七分家伙”。陆松林老师表示,对修脚师傅来说,磨刀也是很有讲究的,直到如今他也是早晨起来先磨刀,光是各式的刀就有满满一包,不同的刀要用不同的角度、力度去打磨。

图片

图片

    在瘦西湖路的虹桥坊温泉,记者体验了一次扬州市非遗项目——搓背。据搓背师傅刘祖安介绍,搓背始于隋唐时期,乾隆、苏东坡都曾赋诗赞美搓背。从业20年来,刘师傅带过五六十个徒弟,这一行要求动作流畅之余,服务态度也很重要,工作又很辛苦,很多年轻人都转行了。

 

扬州玉雕:做减法容不得失误

    扬州玉雕源远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州玉雕素以大件著名,几乎每年都有大件作品问世,其中又以山子雕和链子活最为出名。记者此次探访了位于湾头镇的扬州玉器小镇和扬州玉雕非遗传承人汪德海的工作室,近距离欣赏了几件“天工奖”金奖作品,可谓大饱眼福。不管是“梦启天国”还是“羽鹤仙踪”,都景致细腻、匠心独运。

图片

图片

    山子雕自古以来最大的优点就是“保形掏洞去毛病”,如今又有电动机,又有高速雕刻机,本应在古人的技艺上更好地传承创新,但汪德海告诉记者,由于和田玉面临枯竭,原材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贵,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家的创作:“一块原石不雕都值几百万,雕刻一件作品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做完之后卖给谁呢?”玉雕是做减法,雕刻的时候从上往下、从里往外,不同于别的创作,容不得失败。面对玉石要反复筛选几轮,择最优方案去做,当初师父也告诫过汪德海“宁可做慢一点,也不能出事故。”

图片

图片

    “我那时候的师兄弟们大约有五十人,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在做这行了。”汪德海不无遗憾地说:“当初为了能做好玉雕,我自学绘画七年,画稿一拖拉机拖不走,接触越多,思路就越广。大部分玉雕都是专门由设计人员设计过后交给制作人员,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出来的雏形可以和我的设想八九不离十。不仅如此,还要多观察生活、研究生活,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现在好的和田玉都是按克计算的,动手之前当然要思考一下,自己对得起这块石头吗?”汪德海收徒传艺数十年,传徒200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然这一行人才难出,但他坚称玉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年轻人:“我经常教导徒弟,一代不如一代肯定不行,你们学这行就一定要超过我,这样我才感觉自己尽到了责任。” 

图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