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车同轨”,30位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江苏支了这些招
2019-11-21 10:28

11月18日-20日,沪苏浙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来到江苏,就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一体化工作情况开展联合视察。

30位来自公铁水空各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管理服务、保护与发展、投资与效率等诸多方面,就三省一市如何共同发力,下好互联互通“一盘棋”,跑出建设“加速度”,让近邻变“紧邻”广泛支招。

图片

公铁水,人大代表视察看个遍

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国人大代表这次“组团”视察江苏,主题锁定区域交通一体化。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代表认为,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畅通遍及长三角,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交通一体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江苏省人大牵头抓住区域交通一体化这一关键组织联合视察,非常有必要。

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形成一定体量规模和较好基础,此次三省一市代表视察覆盖公铁水等交通运输形式。在苏州,视察组实地察看吴江汾湖客运站、康力公司、京杭运河吴江段古纤道、太仓港等地,了解省际公交运营管理、内河水运发展等情况;在南通,代表们察看在建的沪通长江大桥、南通中央创新区等地,了解沪通铁路建设和沿江地区港口迁移、生态修复等情况。

图片

区域交通一体化先行先试的部分案例让代表们十分振奋。登上康力公司200多米高的实验楼俯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核心区,佘才高看到,长期困扰江苏的“断头路”康力大道正加紧建设,“长期以来省界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隔断’,原来都是公交到省界,再由对方公交把客接走。这次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若干条省际公交一体化线路开通正在开通。”

在苏州市吴江区汾湖客运站,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代表注意到,从苏州黎里古镇到浙江西塘古镇客运班车实现“同城化”,“两个省的两个古镇能够连接起来,我觉得互联互通确实是通到百姓心里”。

图片

“这次考察,我感受到长三角地区群众对建设高质量的轨道交通的迫切需求。”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南京铁路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向东代表说,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交通的一体化,尤其是“轨道上的一体化”。虽然上海铁路局连续3年建设工作为全国18个铁路局最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长三角和日本面积相若,但后者有2万公里铁路,长三角还有非常广阔的建设空间。

对此,浙江省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林天干代表深有体会。他视察结束后将从南通回温州,由于南通无高铁,只能先乘火车到苏州转乘。“我听说‘南通,南不通’,确实我们买回程火车票、坐飞机都有很多限制,交通一体化还有很多文章好做。”他还提出,长三角地区对外交通网络也有短板,例如赴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只有温福铁路一条货运客运兼顾的铁路,一到节假日就一票难求,未来也有不少文章可做。

瞄准世界一流,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通过调研代表们共同感到,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和交通体系正不断与城市群功能体系定位相碰撞、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代表们认为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标准还可更高。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王传霖代表提出,这份规划设计一定要是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今年9月19日国家公布《交通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长三角应在这一总体框架下打造世界一流的交通枢纽、交通网络。

图片

这份规划应当是统筹协调各方的。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李卫华代表说,当前三省一市都在做各自一体化发展交通规划,这些规划最终还是要汇总,不如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统筹、立体安排,各省再行推动,实现无缝衔接,效果可能更好。

佘才高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的角度建议,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铁要加快融合,做到四网融合、互联互通。林天干从港口资源统筹角度建议,长三角地区各港口都建设深水港不一定合适,要深入论证、统筹利用岸线资源。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代表从航空角度建议加快纾解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功能,科学定位和发展通用航空,下好海陆空立体交通一盘棋;同时在考虑大规划时,精细研究小的“最后一公里”规划问题,真正做到出行无忧。

“最后一公里”还与管理和运营高质量有关。“我们建这么多,有没有纾解常态化的堵车问题的顶层考虑?”吴光辉等多位代表建议,应把智能交通建设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交通规划,规划理念上要解决常态化拥堵问题。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党支部副书记权太琦代表也建议,大交通建设离不开新技术加持,要多预留一些将来可能会需要的配套空间。

图片

技术创新外,还需体制机制创新。李卫华等代表认为,应加快推进长三角交通运营管理一体化,“如何在三省一市间统一,这非常重要,甚至比硬件建设还重要。”罗卫红亦有同感。她注意到,长三角交通相关政策如收费政策“一地一个价”,且价格差别较大,“交通不光基础设施项目要一体化,交通部门体制机制要一体化,相关政策一体化也是很重要”。

从事财政税收研究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代表提醒,长三角部分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高速公路、千吨级航道等已赶上德、美等发达国家,当前更多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增加新线路,而是如何提高已有线路利用效率,区域一体化应能在提高运营效率上有所助益。他还提出,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上涨较快,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吃紧的情况下,资金怎么筹集、怎么提高使用效率、怎么监管,都值得充分注意。

区域交通一体化,需优质制度供给

加强立法协同工作是长三角实现交通一体化的制度保障。如何整合立法资源,优化制度供给,保障长三角区域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和机制完善,代表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

当前,交通设施创新不断加快。今年1月23日,全国首条市域铁路——温州市域铁路S1线开通,就碰上法规空白。“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征求我对铁路法的修订意见,我说你肯定要把市域铁路立进来。”林天干认为,国家层面如果没有相应法条进行引导、保障,地方立法依据就会相对不足。

图片

交通的不断发展,给立法不断提出新课题。当前,全国已有18个省级行政区出台地方性铁路法规,有的主要关注安全,有的还关注运营管理,有的把多种形式的轨道交通都纳入进来。不过遗憾的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都还没有铁路地方立法。吴向东坦言:“从高铁整个系统来说,我们有信心确保安全。但是高铁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多,所以当前对加强高铁立法有迫切需求。”

同时,地方立法还有利于创造好的铁路运营环境,为应对“霸座”等问题提供依据。吴向东希望,三省一市能进行联合立法,或在省级层面加快立法进程。不过,这样的联合立法可能还需更多授权。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等代表就此提出,全国人大是否可在长三角跨区域行政立法上进行赋权,使三省一市可先行先试、更好创新,在包括区域交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立法协同。

图片

“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改进空间,但两天视察下来,让我对发展的未来充满想象和期待!”权太琦对一体化前景的期望,与许多代表不谋而合。对于未来,王传霖无限憧憬:

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时,长三角地区将打造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一批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上海有望成为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世界典范;长三角将建成世界级高质量的城市群综合交通网,并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经验、技术、标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