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天才的门槛
2019-11-19 06:56
狄青
 
  有天赋的人很多,但可以被称作天才的人却很少。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上一亿人当中只会有一个天才。叔本华说:“有天赋的神枪手能打中别人打不中的目标,而天才神枪手是可以打中别人看不到的目标。”他还说:“天才是我们从他那儿学习而他未曾向别人学习过的人。”
 
  这门槛未免太高,如果照叔本华的意思,我们这世上能够被称作天才者恐怕凤毛麟角,因为门槛横在那儿了,绝大多数人怕是迈不过去,能迈过去的,亚里士多德算一个,他在逻辑学、自然科学、修辞学方面都是开先河者;苏格拉底、荷马、萨福等人也沾边,但多是两千年前的人物,而近现代嘛,“自称”抑或“被称作”天才的人可谓汗牛充栋,公认的却极少,爱因斯坦或许算一个。
 
  那么,除了爱因斯坦,谁才算真正的天才呢?比较近的例子,肯定有人会想到霍金。因为不止一个人说他是“第二个爱因斯坦”。但霍金生前却对《洛杉矶时报》的记者讲:“或许我符合一个残疾天才的形象。至少,我是个残疾人,虽然我不像爱因斯坦那么天才。因为公众需要英雄,当年他们让爱因斯坦成为英雄,现在他们又把我造成了英雄,尽管我远远不够格。”
 
  记得很早前读过福楼拜的一篇名为《布法与白居谢》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想要获得全部知识的人布法与白居谢,二人一起学画、种菜,又一起研究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还攻读历史、哲学、宗教等,并钻研催眠术,而结果却是一事无成。加拿大学者曼努埃尔说:“福楼拜笔下的这两个人发现的是我们一直知道但很少相信的,那就是对知识的累积并不是知识。”这话想来倒是颇值得玩味。
 
  的确,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保存其想知道的所有知识,人脑虽然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却没有哪个人的大脑曾被填满过。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一个人达到处理能力的极限之前,这个人就已经达到了生命的极限。有人计算过,假使让一个人在70年寿命中所学的知识速度基本恒定,那么,即使把这一数字乘以10倍,这个人的知识内存最多也只有1G,与小小的移动硬盘内存比起来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希望靠“填鸭式制造”产生天才是不现实的。
 
  1978年3月9日,来自全中国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他们当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被媒体称为“少年天才”。而今40年过去了,有媒体探访这些“小天才”们后续成长发展之路,其中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19岁成为内地大学中最年轻的助教,但在21世纪初却辞职,遁入空门。还有的“天才”上大学后被劝退,有的则销声匿迹。少年天才们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无疑是面镜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这种所谓“天才”教育的内在问题。
 
  霍金几乎拥有一个天才所需要的全部传奇因素,比如他生于伽利略的忌日,死于爱因斯坦的生辰,拥有聪明的大脑与多舛的命运等等,但他同样认为天才不是靠“训练”获得的,比如通过一些匪夷所思的技巧和重复性的训练,教会人们快速记忆、撰写文章以及计算数字的套路。在霍金看来,天才的出现更像是某种化学反应,比如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突变”。这可以从对高斯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中得到旁证,因为至今都没有科学结论——他们的脑结构与常人存在明显差异。
 
  许多人最多只是有点天赋,却被奉作天才。于是,我们也理解了如今为何能那么轻易称谁谁是大师——看似降低的是门槛,实则降低的是我们对许多事物的尊崇与敬畏。编辑:申沁宇(来源:今晚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