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选“文学之都”带来冷思考:如何克服“文化认同”这一最大难关
2019-11-01 08:49

昨日,好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执行主任袁爽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此次入选,对于江苏文学走向世界,更好地传承江南文脉,造福南京市民,有重要意义。但“认同”仍是最大困难,作家徐则臣认为,未来要使南京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文学符号,也是实实在在的文学艺术温床。

图片

具备天然优势,全城联动努力受到认可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创意城市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评选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截至2016年,全世界共有116座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其中有20座城市被评为“文学之都”,包括英国爱丁堡与诺利奇、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爱荷华等。

但南京申报的优势在哪里呢?袁爽说,南京申报文学之都具备天然优势,文化沉淀深厚,拥有浓郁的阅读氛围。具体来说,南京文脉传承、文学创作、文学名家在1800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南京老中青三代文学名家体系十分完整,囊括所有文学奖项;南京还是出版高地,活跃着近500家民间阅读组织,包括亲子教育、青少年教育、公益双语等。

此外,申报团队经过三年多筹备,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认为南京这几年的等待和付出是值得,因为南京开展了更多为营造文学之都长期发展的工作,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申报过程中,集结全市力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专家到大学生,再到社区组织都联动起来,参与其中,很有意义。

申报困难在于“认同”,诺奖得主倾情推荐南京

回顾申报之路,2016年,南京提出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的目标。这是国内首个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将填补中国和东亚地区“文学之都”的空白。2017年年初,南京提出申报“文学之都”,并成立中国(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推进这一工作。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十分严格,不仅要通过专家评审,还要获得已入选城市的认可。细数已入选的28个“文学之都”,除韩国的富川外,无一亚洲城市,文化的差异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获得他们的认同并不容易。

“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学之都,南京申报很困难。我们在拜访过程中,感觉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并不了解,对南京了解就更少了。申报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沟通交流工作,包括参与教科文组织活动,介绍我们的资源优势,南京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以及文学活动和城市气氛,让更多的成员城市了解南京文学。其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也为我们南京写了推荐信。”袁爽说。勒克莱齐奥是南京文学界的“老朋友”,他是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南大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杰出驻院学者”,他的推荐信也代表了他对南京文学的情感和认同。

入选后福利更多,也对文学融入城市发展提出要求

入选“文学之都”之后,对南京的城市发展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袁爽表示,“创意城市网络”拥有7个领域,入选城市在该领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提出很高要求。希望文学之都真正给城市发展带来作用,给市民带来福利。

按照要求,未来会有三到四年的行动计划,目前在策划中,已经在进行的文学交流计划,比如南京文学家“驻地计划”每年邀请6-8位文学家到南京来,生活1个月时间左右,体验南京民俗,参加文学活动,为南京创作作品,或者留下有关南京印象的材料。

此外,还有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希望南京的文学作品用其他语种,翻译到其他国家去,带着南京的特色和风土人情传播出去,让南京更具影响力。

加入更大的“文学之都”朋友圈之后,每年很多活动,将为南京市民引入很多有意义的文学活动,邀请知名作家来南京做活动。

徐则臣:开放包容让南京成为文学的温床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江苏籍著名作家徐则臣看来,南京这座城市意蕴的丰厚性,决定了这里能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生长空间。在南京,文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

近些年来,徐则臣也去了其他国家的文学之都,如德国海德堡、英国爱丁堡、美国爱荷华,他发现,有底蕴、有内涵、开放包容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爱丁堡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国非常重要的文学生产地;海德堡是德国的文学之城、哲学之城,海德堡大学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美国爱荷华州虽然位置偏僻,但每年由爱荷华大学主办的国际写作计划已经成为全球文坛盛事。

“文学之都的‘标配’正在于,无论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维度来看,它都能够持续不断地给本地、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生长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徐则臣说。展望未来,他表示,南京要继续开放,包容,让南京作家持续不断的走出去,也让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艺术家源源不断地来到南京,使南京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文学符号,也是实实在在的文学艺术温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