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搜集残篇成完璧
2019-10-29 11:26

赖晨

  从古至今,爱书、藏书的文人对残缺书籍的搜寻和保护,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明清时期,钱谦益、郁礼和张宗橚的故事便颇为有趣。

  明末清初,钱谦益(1582—1664)家中藏有一套宋版《汉书》,这是其家藏书楼——绛云楼的火后幸存古籍。他十分珍爱这套书,可惜残缺两卷,是一套残本。他四处高价求购,但一直未遂,出版界都知道他在高价求购残缺的两卷《汉书》。

  一天,一位书商傍晚时泊船浙江桐乡县乌镇,上岸购买面粉做晚饭,面粉店老板从旧竹筐中取出一本线装书,撕页包裹面粉,这位书商一看,竟然是宋版《汉书》。他立即把面粉店中用来包面粉的所有宋版《汉书》全部买下,经过翻阅搜检,最后终于找到钱谦益家所残缺的那两卷《汉书》。大喜过望的他,连夜撑船到江苏常熟钱家中,钱谦益家的《汉书》,遂成完璧了。

  如果说,钱谦益残缺的宋版《汉书》之所以得获完璧是借助书商之力,那么清代一位藏书家则完全是靠自己补齐了一套残缺的手稿。

  清代中叶,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有一位藏书家,名叫郁礼(1725—1800),他虽然只有秀才功名,但其家藏书十分丰富,并建有藏书楼——东啸轩。该藏书楼颇具规模,可和杭州藏书家赵昱的小山堂相媲美。当赵昱逝世后,其藏书流散时,他大量购入,整理校勘,日夜不停。

  郁礼家和厉鹗的藏书楼——樊榭山房很近,不到一华里。为此,他抄录了厉鹗所藏的许多善本秘籍。厉鹗去世后,其后人销售其藏书,他大量购入。一次,厉鹗的后人在出售《辽史拾遗》手稿一套,郁礼以4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遗憾的是,稿本缺了50页,他千方百计寻求而未获。

  一日,郁礼经过杭州市区的青云街,看见一位拾荒和尚肩扛两大篓废纸。郁礼心中一动,请那位和尚停下,翻篓查找,篓内纷乱如丝,但全是厉鹗家藏书楼——樊榭山房的旧书,厉鹗所作的《辽史拾遗》断简零篇,也杂处其中。郁礼大喜,买下这两大篓字纸,闭门整理,足不出户,足足检阅了两个多月,终于缀辑成完整的一套《辽史拾遗》,即把所残缺的50页补齐了。其后,全套的《辽史拾遗》由汪宪雕版印行于世。郁礼之功,可谓大焉。

  钱谦益、郁礼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补齐了残缺的书籍,而清代有一位藏书家,通过整个家族六代人、约100年的努力,才最终补齐了一套残缺的古籍。

  清代浙江中叶有一位藏书家,名叫张宗橚(1705—1775),他虽然只是一位监生,但学养深厚,爱好诗词,也善于鉴别图书、古董。其家族海盐张氏是乾隆、嘉庆年间的江南文化大族,张家的涉园藏书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宗橚曾经刊行过一套李雁湖注的《王荆公诗》,可惜的是无王安石的年谱,他只好用《宋史》王安石本传补充。此外,此书是残缺本,缺少南宋学者魏了翁的序,以及第三十卷、第五十卷两末页。张宗橚访求了很久,但是一直到1775年,他临死的时候,也依然没有结果。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申沁宇

  张宗橚逝世后,其弟张载华在藏书家鲍廷博处抄录到了魏序,补充后刊出了。过了将近100年后,张宗橚的六世孙、著名出版家张元济,购得此书的原版本,王安石年谱、第三十卷和第五十卷两末页也赫然都在。六代残书,终于得窥全貌。

  正因为有如此多爱书、藏书人执着的搜寻,我国的许多文化典籍才得以保全下来,流传于后世,泽被于后人。正因为有如此多读书人对古籍善本的执着保护,我国的文脉因此生生不息,文明也因此得以薪火相传。

编辑:申沁宇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