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们一次次按下快门
2019-10-25 10:33

1968年尾,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的前一天,年轻女记者晓庄爬上南桥头堡,拍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张大桥史上的永恒经典;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一名叫程光的记者踏上了这片将被开垦的处女地,捕捉下工人奋力吹哨指挥的动人画面;

2016年,一群主体为八零、九零后的年轻人,以雨花英烈为题材,制作出爆款H5……

敏锐地嗅出时代巨变的气息,创新表达、记录时代,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新华报业记者。在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他们记录下的瞬间和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一起,以照片、H5等多媒体传播形式,绘就了70年来江苏发展变化的光辉足迹。而在这期间,他们背后的“家园”,也从一张单枪匹马的《新华日报》,发展到拥有14张报纸、9个新闻网站、6个移动客户端、109个微媒体账号的大型传媒集团。此时,不妨撷取几个时刻——

1968年:记者晓庄 南京长江大桥

图片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这是当你伫立在当代著名摄影家晓庄于半个世纪前拍摄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前,能想到的最贴切的形容。眼前的画面上,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如巨龙蜿蜒,盘踞江波之上。挂着毛主席头像和“囍”字的公交车队以恰到好处的距离迎面进入镜头,冒着浓烟的火车正沿铁轨行驶,江面轮船点点,岸边屋舍俨然,整个画面井然有序,传递出难以言喻的恢弘壮美。

图片

这是大桥全线贯通的前一天拍下的珍贵画面,此时,受报社委派拍摄大桥的晓庄已经在这里驻扎了一个月。“这张照片其实是由三张分别拍摄公路桥上的汽车、铁路桥上的火车和江上轮船的照片‘接片’而成,比较好地展现了这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功能和面貌。”10月24日,跟拍南京长江大桥长达61年(从选址、开工到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晓庄,一来到70年成就展,迅速成为观众围拢的中心。白发苍苍的晓庄老师笑着回首往事:为了以俯瞰视角展现大桥雄伟,她壮着胆子攀着绳梯爬上了桥头堡,为此还差点掉下江去。后来,她把这张作品的底片捐赠给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被制成纪念品风靡全国。一次不顾性命的勇敢记录,就这样定格了历史的珍贵画面,而人们对这座“争气桥”的情感,则凝结着最深最纯的家国情怀。

1988年:记者于惠通 淮阴水上蔬菜交易市场

图片

整齐捆扎的蔬菜高高地摞在船只上,船只密密匝匝地停泊在运河边,船主(也是农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奔忙,离镜头最近的一位年轻农民满脸藏不住的喜悦。视角移至岸边,那里已经站满了等待买菜的人们,手里正推着“二八大杠”。这幅摄于城乡流通体制进一步改革之际的照片,以蔬菜交易这一百姓生活的微小切口,窥见了商品经济的澎湃活力。它的作者正是新华日报历史上第一位正高职称的摄影记者于惠通。

“很多人以为摄影就是拍拍‘小照’,其实不然,像我就拍下了大量社会纪实类作品,试图尽可能全面地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于惠通说,上述这幅作品就是他自发外出采风时,在淮阴(今淮安)市中心运河畔捕捉到的画面,“毗邻京杭大运河,得南北通达之便,流通体制改革后,这里一下子释放出巨大的活力。要知道,在之前,农副产品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农民私自进城贩卖可是投机倒把!比起照片中的情景,今天的大运河沿岸又是一番新面貌了:舟来船去,鱼蟹满舱,连京都之餐桌,通罗马之市场。当初的那株商品经济的小萌芽,今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1994年:记者程光 苏州工业园区

图片

没有对讲机也没有挥舞的小旗,一位负责指挥的工人奋力地吹响口哨,高高地振起右臂,仰脸注视着画面之外的某辆吊车。他的背后是荒凉的土地和大型工程器械,他的安全帽上沾满泥污,他紧皱眉头眯起双眼的表情在广角镜头下甚至显得有些夸张——却又真实而富有冲击力。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动工几天之后,新华日报记者程光自发赶来苏州,拍下了一片土地即将美丽蝶变的历史性时刻。

“苏州的改革开放步伐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幅拍摄苏州工业园区的作品就是我在工地上转悠时捕捉到的画面:才开工没几天,没有高楼拔地而起,只有刚被翻垦过的土地、建筑器械和热火朝天的工人,你从他振臂吹哨的姿态中,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未来。”程光说。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2016、2017、2018年)位列第一。当年拍摄建筑工地时可曾想象到这里如今的面貌?程光哈哈一笑:“我想到了。因为这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的窗口,就像工人振臂一呼的画面所暗示的:这将是真正的‘大手笔’!”

2016年:记者田梅、赵霞等 “再读雨花英烈故事”系列H5

图片

耳畔响起了根据苏联歌曲《神圣的战争》改编而成的昂扬旋律,眼前的手机屏幕上,雨花台烈士群雕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烈士们英勇就义前视死如归的眼神,穿越历史烟云仍然给予今天以温暖和力量;上划屏幕,雨花英烈的事迹、名单、书信、语录徐徐展开,末了,你忍不住点击“雨花石”,成为赓续雨花英烈精神的小小铺路石……70年成就展现场,观众只需用微信扫扫二维码,即可欣赏2016年度江苏省网络好新闻一等奖、第二十届江苏新闻奖作品:“灿若星雨 生如夏花——再读雨花英烈故事”系列H5。

参与者数量高达560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由新华报业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出品的这组爆款H5,是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唱响主旋律、传播红色文化基因的一次成功的创新表达。“当时我和田梅老师带领着一群85后记者策划这组H5,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深受洗礼。生如夏花、青春永驻,是我们对雨花英烈的理解;追寻、铭记和传承,是我们对自身使命的认识;邀请读者做‘铺路雨花石’,则是唤起今天的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信念。”该系列H5主要策划人之一、交汇点记者赵霞说。不断创新表达形式,2018年,这一团队又在清明前夕制作了一部同题材的微视频,以22岁大学生的视角追寻雨花女烈士丁香的足迹,思考青春的意义,引起转发狂潮。

2019年:记者万程鹏 5GAI无人驾驶汽车

图片

这是一张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的摄影作品,你甚至会以为作者不小心把画面拍糊了:2019年7月9日,南京经济开发区红枫科技园内,中智行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正在进行路测,除了车身上的“5G”字样清晰可见,画面中的其他因素,包括汽车的细节、背后的楼房和树木,均处于令人晕眩的模糊中。而这,正是记者万程鹏特意采用“追随拍摄”技巧所取得的效果:通过精心控制的快门速度和机身移动速度,使画面在保持主体清晰的同时,背景呈现出具有明显方向性的动态模糊,令人以为汽车正在急速行驶。此番技巧的目的十分明显:凸显“快”,汽车之快,和时代发展之快。

“当时我还坐在汽车上体验了一把无人驾驶,全程转向、绕桩、躲避障碍物及行人、泊车一气呵成,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特别是绕桩,又快又稳,比自己平时开车操作的效果好很多。”万程鹏说。照片中的5GAI无人驾驶汽车,是南京智能出行公司中智行对红旗H7进行改装,将5GAI渗透到无人驾驶技术的感知、智能规划、系统安全等方面制造成的纯正“国货”,车辆探测距离达到200米,从传感器发现行人到做出刹车响应只需要0.2秒。

万程鹏诧异,这样一张轻松拍摄的照片竟然入选了70年成就展。但他顿了顿,接着说:“如果过十年再回过头看这张照片,也许会发现,这正是时代转折的开端。”

链接>>>

亮相70周年成就展的新华报业记者摄影作品(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