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砥砺行 ——记江南化工四十年奋斗史
2019-10-23 12:38

从1979年到2019年,四十载薪火相传,见证了镇江江南化工转型升级的步伐;绿色循环,演绎出时代化工发展的新篇章。

新厂区。

春风又绿江南岸

1965年8月,镇江新河西岸扬子江 畔的小芦滩上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农药行业从粉剂发展为乳剂和水剂,镇江农药厂在此建设化工车间。此时,员工仅26人。1966年初春,化工车间扩大生产规模。至1978年,已形成黄 磷、合成农药、化纤三条主业,拥有员工 399人,占地面积127.5亩。1978 年初春,改革的春风吹醒神州大地,化 工车间从镇江农药厂分离而出,独立建 厂——镇江江南化工厂由此诞生。1979年,工厂正式成立。

新厂区大门。

新成立的镇江江南化工厂,百业待兴。由于工厂位于江心芦滩,无陆路交通,产品和原料的进出、员工上下班全 部依靠水路运输。常常不能及时转运,致使工厂经常发生原燃料告急的情况,甚至有时被迫停产。同时,过江物资费 用成本较高,且易散失和损坏,严重制约着工厂的发展。为了加快工业发展,1979年下半年,江南化工厂投资60万元,在厂址西侧芦滩地运河上建设新厂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项目——江南桥。

1980年9月15日江南桥竣工,南通新河桥,北联芦滩圩埂。桥身全长 123.34米,宽 10米,净跨径 84米。江 南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公司物料运输 和人才引进,更为镇江市开发利用芦滩工业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依托江南桥,江南化工厂借助改革开放的春 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短短5年,利润就从1979年的9.08万元上升至1984年的120.14万元!

80年代后期,镇江江南化工厂开始研制草甘膦原药,并于90年代初期将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很快便遭遇了国际跨国公司的打压。 为了控制草甘膦国际市场,以孟山都为首的跨国公司使出了“杀手锏”,从 1995年开始在欧盟、澳大利亚、巴西、 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起诉讼,草 甘膦产品也成了中国出口欧盟产品中 唯一被“三反”产品(反倾销、反吸收、反规避)。

面对一个年销售额达99亿美元的 “庞然大物”,作为国内草甘膦行业的领头羊与全国草甘膦行业协作组组长厂的江南化工没有被吓倒,积极联络全国其他同行企业,在中国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五矿商会的支持下开始积极应诉,先后两次获得胜诉。在“与狼共舞”的时代,不仅经受住了一次次的冲击考验,没有成为“狼群”的盘中餐,反而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磨砺,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迅速成 长起来,草甘膦原药产量仅仅只用了7年时间就从1993 年的 200 吨/年飙升 至 25000 吨/年,并开发出了757草甘膦颗粒剂产品,产品的质量和药效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

万米高空巧相逢

2001年,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镇江江南化工厂两家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负责人受美国孟山都公司邀请访美时,竟然搭乘同一架班机,在万米高空相遇。具有前瞻思维和合作诚意的新安集团董事长王伟向江南化工伸出橄榄枝,提出了占据中国草甘膦产量半壁江山的两家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对付跨国公司挑战的战略规划。

万米高空的邂逅,为公司改制埋下了伏笔。

不到一年,市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草甘膦步入低谷。2003年冬,江南化工遭遇寒流,由于产品单一、管理落后和资金链断裂,曾经十分壮大的国企出现了严重亏损。当时当家人李远祥陷入痛苦抉择,最终决心选择与新安集团合作。于是他拨通了新安集团董事长王伟的电话,相约在江苏宜兴会谈。     宜兴会谈,为双方合作开启大门。2005年4月,江南化工顺利实施企业改制,为加盟集团铺平了道路。

在收购江南化工的问题上,当时新安集团也存在担忧,因为草甘膦行业处于低谷期。这时,董事长王伟显示出宏大的胆识和睿智:“我们更应该把它看做新安集团加速发展的一个机遇,如果被别人拿走,将马上成为竞争对手。若为我所用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其它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与新安集团战略合作,不仅巩固了新安集团与江南化工的草甘膦行业国内龙头地位,更使江南化工这家国字号老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集团资金、市场、技术、管理、文化等优势的支撑下,新生的江南化工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格局,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规范企业基础管理和促进科技进步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2007年草甘膦市场回暖,2008年上半年世界草甘膦价格大幅上扬,由原先每吨3万元涨到10万元。江南化工把握先机,在这波难得的市场机遇中,赢得显著的经营业绩,2008年实现营收28亿,利润总额9.5亿元,成为了镇江市改制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最成功典范之一!

绿色循环促转型

此后,江南化工逐步走出了一条以草甘膦、有机硅为核心,以氯资源、磷资源、硅资源循环为产业特色的绿色化工之路。

30万吨项目开工典礼。

2005年江南化工在老厂新建氯甲烷回收装置,对尾气进行净化回收,迈出循环经济第一步;2007年公司搬迁后,产能四倍增长,还完善了氯甲烷、甲缩醛、盐酸等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

同时公司创新磷资源综合利用,将草甘膦母液通过氧化、浓缩及定向转化成磷酸盐系列产品,是江南化工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浓重一笔。这标志着江南化工全球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甘膦母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拉开了序幕。

2011年,草甘膦市场低迷,江南化工投资2.4亿元新建年产4000吨气相法白炭黑,和年产2.5万吨三氯氢硅,进军新材料行业。新项目利用白炭黑副产的盐酸配套生产三氯氢硅、三氯氢硅副产的四氯化硅用回白炭黑生产,形成资源利用“小循环”。同时,生产中多余的盐酸,用于生产草甘膦,降低成本有效应对了当年市场低迷。

2013年,在与江南化工一路之隔的江苏利洪硅材料有限公司停产近一年后,一场"1+1"的兼并重组悄然进行。事后证明,这不单是一次优质企业对停产企业的兼并,更是一场通过技改形成大循环生产的转型升级式重组。

重组后的“大循环”,打通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产业形成的氯元素循环产业。原江南化工年产5万吨草甘膦,产生的约5万吨氯甲烷副产品,经过净化恰好可用来生产有机硅单体;而优化和升级原利洪公司装置年产10万吨有机硅,副产的3万吨稀盐酸,在净化和提纯后又全部用于草甘膦生产。两大产业的副产物,互为对方原材料,循环生产,实现了氯资源综合利用。

两个企业的重组,完成“1+1>2”。时任镇江市经信委主任薛峰说:江南化工瞄准绿色循环经济,通过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盘活负资产实现正效应,攀向产业与价值中高端,其技改之路具有很强示范意义。

创新项目赢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南化工以硅材料循环产业链项目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强链、补链、固链,“强”出竞争力,“补”出新动能,“固”出新价值,迎来发展新篇章。

2017年,有机硅市场行情回暖。江南化工投资16亿元申报建设了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项目2020年4月建成投产后,将有效带动公司现有产业提质增效,减少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江南化工升级成为拥有原料生产到下游产品应用完整产业链条的国内领先的氯资源循环经济一体化生产企业,推动企业由传统化工农药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8年8月,与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合作的气相二氧化硅合资项目落户镇江新区。项目抢占国内二氧化硅产业的制高点,新增利税近亿元。同时,公司还向外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与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区1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不断深化。

此外,技术创新一直是驱动江南化工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草甘膦母液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二甲基二氯硅烷饱和酸水解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其中"‘有机磷-有机硅’协同生产中氯硅磷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6月,江南化工与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水污染防治中试与产业化实验室,在新区揭牌。对镇江新区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经济示范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环科所水污染防治合作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无疑给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维护绿色生态的企业,注入了新动力。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现今的江南化工,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绿色化学创造美好生活--向着美好,出发。

通讯员 郑敏 殷俊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