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管”书记,“管”出社区新天地
2019-10-22 17:35

交汇点讯  10月18日,一见到泰州市海陵区城中街道中山社区党委书记管亚莉,她就用“三多三高”概括社区呈现出的特点:“三多”是指老人多、老小区多、老党员多。“三高”是指文化层次高、服务要求高、管理难度高。

边走边聊,记者得知,中山社区地处老城区中心,面积0.36平方公里,总人口9856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561名。社区党委有党员216名,其中70岁以上的党员127名。有6个小区,基本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敞开式无物管小区。

“我姓管,当好社区管家义不容辞,但真正把社区管好,还需要广大居民主动参与。”管亚莉说。如今,社区里看似鸡毛蒜皮的每件小事,几乎都有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先后揽下“省文明社区”“省民主示范社区”“泰州市十佳和谐社区”等金字招牌,她本人也荣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以文化人,社区有了“私人定制”报纸

一进社区办事大厅,《我们的中山》报纸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社区离退休老人多,而且以教师、医生等知识分子居多,读书看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5年3月,社区报创刊、每月一期,办报宗旨也很明确——让居民更了解、热爱中山。

记者发现,社区报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党建园地”,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美德善行人物榜”,报道社区好人、传递正能量;“人文中山”,用影像展现凤城河畔的美丽风光;“健康课堂”,搜罗养生保健知识供居民学习。“沈昕说法”栏目由律师沈昕创办,每当居民有法律方面的疑问,他总会第一时间帮忙支招。

“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报’搭建的不仅是便民服务平台,更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管亚莉说。社区不仅要不断满足居民物质需求,还要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精神满足感,才能将社区真正打造成居民走得进、坐得住的“大家园”,实现“心有所寄”并“乐在其中”。

物管自治,老旧小区难题迎刃而解

中山社区有56幢居民楼、老房子多,下水道不通、屋顶渗漏等一直困扰着居民生活。

“由于没有物业,居民遇到问题通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社区。居民心里盼物管,可又怕物业收了钱不干活。”管亚莉通过上门走访、征求民意,率先成立以党员为主的物委会,确立了“居民自治+项目管理”的物管自治模式。

老小区有了管理的新路子,不仅保洁员由居民自主公开选聘,“便民维修服务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居民服务,就连物业费的收费标准也是居民商议决定、支出情况也都在各个楼道口公示。居民们从最初的不配合到渐渐理解、再到全力支持,小区的环境大变样,物业费收缴率连续两年达到100%,并连续两年在海陵区小区物业管理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社区居民李军说,现在卫生有人打扫,下水道有人疏通、绿化有人维护,真的是既省心、又舒心。

资源整合,“十分钟服务圈”圈进群众“大需求”

老年人多,也是中山社区的特点。2800多户中,离退休老年人家庭就有900多户。管亚莉带领社区一班人紧扣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关注的“衣、食、住、行”民生需求,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精心打造集生活、医疗、文体、物管等为一体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

“便民服务圈”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管亚莉告诉记者,瞄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社区成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热线,建立QQ服务群并印制《便民服务手册》。居民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得到40多家商户提供的出行、家政等6大类30多项服务。26家商户推出“敬老卡”,凡60周岁以上老人凭卡到店消费,可享受餐饮、旅游、理发等打折优惠,最多可享6折优惠。

高龄空巢老人希望社区能办个公共食堂,靠自身力量实在难以解决,社区便请求“外援”,选择了口碑好的刘记排档作为服务点。一荤、一素、一汤,民政部门还有助餐贴补;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社区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老人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聚福食堂。声乐、书画、经典美文诵读等公益课堂,吸引了周边200多位老人参加。

管亚莉说,“十分钟便民圈”看似帮的是小忙,但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摘得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虞瑞元老人说,平常棉毛衫、褂裤的袖口、领口坏了,一出家门就能补好,而且外面要4.5元,老人凭卡只要3元。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