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还“丧丧”的,有可能是抑郁症
2019-10-21 17:44

孩子沉迷游戏,本来就是父母的一个大难题,但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沉迷游戏只是表象,抑郁症才是背后的症结。父母如果此时揪着“打游戏”这个点管教孩子,孩子的状况不会有任何改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牟晓冬博士介绍,近几年来青少年抑郁出现教科书外的第三个特征:借打游戏消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图片

图源 视觉中国

借打游戏消愁,青少年抑郁症的新特征

凡凡被带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时,父母想解决的是他“游戏成瘾”的问题的。凡凡的妈妈说,凡凡上初中了,却没有大部分初中生的朝气,每天回家就抱着手机玩游戏,成绩也下降了。假日不爱出门,甚至逮着假期带他出去旅游他也提不起劲来,在宾馆里依旧在玩游戏。“我们是骂也骂了,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请医生来帮帮我们。”

表面上看是凡凡爱玩游戏,但牟晓冬博士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再结合抑郁症的诊断测试,凡凡最终被确诊是抑郁症。这个结果让凡凡爸妈特别意外。

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了。牟晓冬博士告诉记者,以往教课书上归纳青少年抑郁症有两个特征,一是孩子情绪倾诉少,不会告诉家长不开心,而是会告诉家长自己头疼、肚子疼、拉肚子等一些躯体症状;二是孩子会告诉父母自己不愿意上学,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近两年来从临床上观察,抑郁的孩子很多会出现过度打游戏的情况,“病房里抑郁症的孩子,也常常都抱着手机。”心理医生们管这种新情况叫借打游戏消愁。

 

图片

图源 视觉中国

“游戏成瘾”和“抑郁症”,状态不一样

在2018年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置了条目,并明确9项诊断标准。同样是表现沉迷游戏,如何区分“游戏成瘾”和“抑郁症”的孩子呢?牟晓冬博士说,这些孩子们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电子游戏的设定通常是有趣的、很“燃”很热血,有关卡,过关斩将能让玩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游戏成瘾的孩子们,能从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他们常常是兴高采烈的,每天也会带着“今天要通几关”“今天要打多少分”的目标。而抑郁症的孩子沉迷于玩游戏,一点都没有“燃”的感觉,相反还挺“丧”的。

“我有时候会问病房里玩游戏的抑郁症孩子,游戏好玩吗,他们会说不好玩,那你为什么还玩呢,他们的回答常常是反正也没别的事,打发打发时间。”牟晓冬博士说,抑郁症的孩子少言懒动,做啥事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游戏确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抑郁症的孩子也会被吸引,但很难真正从中找到乐趣来。

 

图片

图源 视觉中国

少年不知愁滋味?3000万孩子有心理障碍

古诗词里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十来岁的年纪,小日子的底色都是明亮的,有不欢乐的情绪都是一闪而过,绝大部分都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搭不上边。但牟晓冬博士告诉记者,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大约有3亿多人,有心理障碍的大约有3000万人,青少年抑郁是其中比较常见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的主角乔英子就因为压力过大而患有抑郁症,“乔英子 抑郁症”“乔英子 跳海”等话题,还登上过微博热搜榜。抑郁症的青少年常会情绪低落、兴趣低下,自信心比较弱,容易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良事件都归结为自己的过错,同时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生活没有意义,没人能帮到自己,严重时还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牟晓冬博士告诉记者,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有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后两点指的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原生家庭对心理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而社会因素这两年也比较突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传导”到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越来越高,“发条”拧太紧,导致现在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也增加了。

家庭氛围不温馨容易对孩子有负面的心理影响

“我常常会说,孩子沉迷游戏不要怪孩子,责任在家长。沉迷游戏的抑郁症孩子,家长也不能一味指责,甚至需要从自身来寻找问题根源,从根本上打开这个结,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也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牟晓冬博士指出,如果父母本身就有心理障碍,孩子从基因上更容易有抑郁症的“易感性”,家庭氛围上也容易对孩子有负面的心理影响。更多的父母,也需要考虑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健康。现实中身为“问题父母”而不自知的有不少,对孩子过于紧张和控制,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或是冷漠、僵化,与孩子没有足够的互动、不闻不问,都有可能是导致孩子抑郁的“小环境”。

若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身为家长千万不可逃避或轻视,对于受情绪问题困扰的孩子,先要评估其情绪的具体问题、严重程度以及总体疾病特点,从而为其选择一个合适的干预方案。一般来说,轻度抑郁症可进行心理治疗,不需要药物辅助。但中重度抑郁症,则需要尽早接受药物治疗;在缓解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相关的心理治疗,这涉及危机心理干预,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