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金士杰:一半是甜蜜奶爸,一半是“戏痴”
2019-10-17 19:27

 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68岁的金士杰坐在记者面前,一脸柔情地微微蹙着眉头说着,“我现在就是个奶爸,要给两个孩子洗澡洗屁屁洗头发,还要学习怎么扎辫子。我当话剧导演还是很厉害很懂的,但当爸爸这件事,我还真是初来乍到”。相信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跟记者一样惊掉下巴颏吧,这还是《绣春刀》里那个让观众瑟瑟发抖的“魏忠贤”吗?近日,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来南京巡演,当晚还举行了“生活就是表演最好的导师”观众见面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南京保利大剧院后台专访了他,感受了一半是甜蜜奶爸一半是随时入戏的“戏痴”金士杰。   


“妈妈看着丹凤街旧房里一块熟悉的砖瓦,笑了” 

采访开始前,金士杰坐定后一边看着保利大剧院的画册,一边自己哼唱起曲子来。等到采访准备就绪,他端坐得很仔细又专注。记者跟他先闲聊起了一会南京,他主动说到,其实南京对他来说很重要,“虽然我们老家是合肥的,但爸爸妈妈是在南京结婚的“。

图片

他最早一次来南京,是陪老爸老妈回来探亲。那次探亲,他们从南往北,经过了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合肥,最后北京,一路上都有亲人。“在南京,我们去了凤阳路,哦,错了,是丹凤街。找到了他们当年住的那个小破房子,我妈妈一直面不露欣喜地就在那看啊看。我心想,这可是你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哎。然后突然的,她指着台阶上的一块砖瓦笑了,’这个砖瓦还是原来一样的呢’。”金士杰说,这一幕,他到现在都还记得。 

他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第三次来南京巡演。这个话剧讲述的主题是“生与死”——罹患了渐冻症的大学教授莫利,以自己的生命当作活教材,与他的学生相约在每周星期二展开为期14堂课的“生死课”。 

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也是金士杰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起初莫利拒绝相信这样的不幸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逐渐地从情绪中走出来后,他不愿就此凋零,利用所剩的时间把自己最真实的生命经验教授给世故而冷漠、追求物质的学生米奇,希望透过米奇,把自己走过来的生命历程、生死的领悟留下纪录。

金士杰力求给观众呈现一种纪录片式的观感体验,他不但反复观看莫利生前的录像带,还去了台北和上海的医院,与病友相处,观察不同类型的病友说话与动作的方式,并且学习了渐冻症的发病原理与主要的症状和影响。因此,当莫利从开场的翩翩起舞,到依靠助步器行走,再到坐在轮椅上眼看着食物却吃不到嘴里,乃至最后只能在床上深深的喘息……逼真得让当晚的观众不断泪崩。 

金士杰坦言,演这部剧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用谈笑风生来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启发,让我们对生命,对死亡有了更开阔的认识。” 


“100多岁的老爸爸老妈妈和两个8岁孩子,这是我的老中年危机”
 

“其实关于生与死,如今都真切地摆在我面前。”金士杰告诉记者,他在2011年接下《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同年他的龙凤胎孩子出生,“我演了8年莫利,我的孩子也8岁了。”一方面,金士杰正在努力为人父,另一方面他的老爸老妈还活着,已经100多岁,“你想想,老人家将要走,小朋友还在嗷嗷待哺,老的很老,小的很小……这些生生死死吧,一起摆在我面前。” 

“小的吧,几乎每天的衣服都要换,因为他在长高。而老的,声音越来越低,背越来越驼。所以生和死,已经不是我能慢慢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个我必须直面的画面。”金士杰笑说,这不是中年危机,这是他的“老中年危机”。 

这样的情形下,金士杰每天排莫利的故事,感受着死亡、孤单、病痛,“但回到家,抱着两个小娃娃,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这样怎么做到心理平衡,是不是很分裂啊?其实我觉得还OK。” 

金士杰说,每次演莫利,就是一次与有趣老头的约会。他上个月请许晴来看这部戏,两人在后台匆匆一见,“许晴是个开心宝宝,甜甜美美的。我那会还内疚,怎么叫她来看这么沉重的戏呢,我问她:这个戏其实很阳光对不对?她眼睛红红地说:对呀。然后我们开心地说再见。”金士杰说到莫利时是停不下来的,也不想被打断,“莫利是一个阳光普照的老灵魂,一个很另类很幽默的长者,每次演,我都心情愉快,很自然很放松,我没有觉得我是在走进‘坟场’,其实我是在郊游,是来参加一个如沐春风的party。” 


“为挣奶粉钱演了很多配角,将来可能要拿终身客串奖” 

其实金士杰的成名是因为话剧,自称当年是“文艺青年”的他本是乡下兽医,为了实现导演梦,金士杰成立了话剧团,没想到做成了“戏剧大师”——他编导的《荷珠新配》开启了台湾现代剧场的序幕,他和林青霞主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然而近几年,我们频繁在大银幕小荧屏上看到金士杰的身影,《绣春刀》《师父》《剩者为王》《唐人街探案》《你好疯子》《乘风破浪》等等。 

记者问他,这几年为什么在影视方面这么高产?而且都是配角或者客串。金士杰坦诚地说:“我只有一个理由嘛,就是要赚奶粉钱啊!”他坦言,年近60岁才结婚,日常带孩子出门,别人都以为他是爷爷。然而在他生命的前大半生,是不赚钱的,也是准备单身主义到底的人,抗拒婚姻家庭,“既然后来我决定结婚,决定生孩子,就必须要有责任去面对它。” 

“哎吆,别提了,我现在每次离开家去拍戏的飞机上总是心如刀割,实在是舍不得孩子。所以我不能接大戏,大戏通常角色丰富饱满,拍戏时间就长,但我不能离开家太长时间啊。”所以金士杰只接时间很短的戏,他给记者模仿了一段他接戏时与导演说话的状态,现场感超强的,“啊,导演啊,要两个月,NO”,“啊,要一个月,NO”。金士杰说,他只接三五天的戏,最长的也就二三十天,“剧组要捆住我,是很难的。这样说是有点好笑啦,但原因真的是这个,所以我才演了那么多配角、客串。我估计将来会得到一个’终身客串奖’,然后主持人会这么问,你为什么这么爱客串?我的回答就是,真的就是为了奶粉钱啊。” 

那么想陪孩子,那金士杰是个好奶爸吗?金士杰说,日常就是帮他们洗澡啊洗头发,学习扎辫子。这几年他很喜欢也好享受带两个孩子看电影,电影院里不可以接电话,讲话声音也低,自己也能获得片刻的安静,“我至今都记得,我小时候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看过的那些可贵画面,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我。所以如果我的孩子也能看到有趣的故事,有趣的对话和人物,该多好,相当于给他们种下了小小的种子。”

图片

当然了,带两个小孩子更需要体力和精力,金士杰也常常败下阵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他就七编八编,“也很累,有时候搞得自己没力气,睡眠都不够。”他直向记者感叹,带孩子真的很累,一天下来居然一点都没闲的。 

嘴上说着累,但他也在学习观察,还会跟老婆交流:“咦,你觉得我刚跟孩子讲话的语气和内容进步了没有?”他考虑的是,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如何对他们产生有趣又有意义的作用,“啧,我在当话剧导演的时候还比较厉害,比较懂怎么做,但当爸爸我还是初来乍到。还在学习,有时候也会反省不该这样那样,有时候也会急得词穷,但是光用力和瞎生气,没有用。” 


“你喜欢这个戏,你就进入了,台词就会上嘴” 

采访金士杰后的几天,记者无意复习《一代宗师》时看到了他在片中的几分钟客串,台词的节奏让记者觉得好熟悉,与记者在专访他时顺口说的一段台词的节奏感相似。 

大家一致公认金士杰的演技精湛,但他的心得是剧本必须写得好,“当你读到角色的台词时,你能相信这个角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壳子或拼凑出来的。你能读到它的真实性,你就能很舒服地贴上去,把他的话说成是自己的话,把他的情绪和反应贴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你一个劲地去找他。” 

金士杰坦诚,他很喜欢读台词,因为自己也是话剧编剧,如果读到好的台词,心里就会想“嗬,这个写得真好”,用他的话来说,“你喜欢这个戏,你就进入了,会上嘴。” 

图片

搜索“金士杰”,会跳出电影《剩者为王》中他饰演的舒淇父亲所说的那段台词,片中金士杰眼角悲伤,嘴角乐观,抿着嘴,演出了世间每一个父亲善良的心声。他娓娓道来的自白,看哭了多少人,“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她不应该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等等。这一刻演员和父亲两个角色在金士杰身上发生了重合,他的确是在演戏,但也借戏讲出了心声。这个父亲角色也成了他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

金士杰也用这段台词为例跟记者解释说,优秀的演员能找到台词中的那根“线”,这样讲出来时,语气的轻重、速度,说话的方式、字句出现的动机,上句和下句的结构关系等就能处理得很自然,这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事实上,这很难,有时候找不到,就很着急,就硬读,就容易样板化”。这其实不就是当下娱乐圈一些演员普遍存在的现象嘛。 

说到金士杰曾演过的那些反派角色时他笑了,“其实很多演员演过坏人角色后,心里都在偷偷笑,因为生活中不太有机会做这样的人,演戏时能得一下逞,释放一下心里的恶。”

 

图片

 快问快答 

K=孔小平

J=金士杰 

 

K:你是戏痴吗?

J:当然,我终身痴迷这个。  

K: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J:我是乐观的人,但乐观和悲观从来没有分家过。本来我是虔诚的悲观主义者,因为人必须懂得同情、脆弱、失败,如果不懂,你就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不过,当我的孩子出生后,我那些悲观的东西就不来瞎搅和了。我不能让孩子学爸爸没事就望着窗户发呆。我现在会经常藏小玩具,让他们去找,让他们觉得活着是一场有意思的游戏。  

K:现在还有当电影导演的梦想吗?

J:让它继续是梦想吧。光做舞台剧导演,我都做不过来。恩,电影导演真的是一个美好的梦。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摄 | 新华报业全媒体视觉中心范俊彦

编辑 | 陈申 王睿

视频编辑 | 盛慧梅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