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金·视频】从首批股民到市场“大咖” 1992年入市一年赚100万也曾亏损上亿
2019-10-11 17:55

扬子晚报网10月11日讯(记者 范晓林 徐兢  实习生 陶美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让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各种新生元素破土萌动。第一代股民凭自己的梦想、激情与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好日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江苏第一代股民林坚(南京华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给我们讲述了股海沉浮的那些岁月——曾经他买一只股轻松赚到7万元,也曾经尝过账户亏损高达上亿的煎熬。

图片

图为林坚 扬子晚报/紫牛记者 范晓林 摄

炒股“丢人”戴着墨镜去开户

“1993年5月,我认购了江苏第一批股票之一的太极实业,中签后,8月23日去开户,是江苏也是华泰证券最早的一批股民。”26年前,华泰证券营业部位于太平南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店。炒股在当时是“正经人不干”的事情,而林坚彼时的身份是银行工作人员,父亲是省人行的领导,他开户的过程颇有些周折和戏剧性。

接触资本市场,冥冥中自有安排。1986年,林坚在《经济日报》发表了两篇财经论文,两篇论文中间一周的周末论文恰巧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股份制之父”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股份制专论,他感慨“这是与大经济学家同台剪彩的感觉”,从此关注资本市场。

机会来了,1992年,他以1.5万元的本钱从某银行工会购买了一只非公开发行股票(类似于今天的私募),赚了3万! “在1992年底上交所还没成立之前,非公开发行股票是摊派性质,大家都不想要的,只有我懂。”他说。

当时,林坚在一家银行调研处担任编辑审稿,来稿涉及资本市场,这给了他炒股的由头。他即向行领导请示,赶到上海去抢购“认购证”。上海的亲戚不敢买,但非上海身份证还不给买,他只好以亲友的名义开户炒股。从1992年入市,到1993年已经挣了100万。

“那时候炒股就像是在演唱会门口兜售门票的黄牛。”直到1993年8月23日,林坚才敢戴着墨镜以自己的名义去开了户,不料还是被省证券老总的司机看到了,老总当即向他父亲告了状。回家后遭来一顿思想教育,林坚以工作为由好容易说服了父亲。

图片

图为林坚珍藏的开户证明

牛市完成积累后买别墅买书

林坚买的江苏发行的第一只股票是太极实业,本金3万,净赚7万多。要知道当时他的月工资才200元!他给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张当年的借钱清单,炒股的本钱主要是他出书写稿攒了一笔钱,还跟亲戚朋友借。

炒股让林坚尝到了“一夜暴富”的滋味,“听老婆的话”,赚来的钱首先用来买房改善生活。1999年,他在江宁区花107万买了独栋别墅,土地证面积517平方米,2层楼送一层阁楼,不过这栋别墅至今没住过。因为早在1998年,他就入住月牙湖花园了——当时南京最高档的富人区。

牛市完成财富积累,林坚还买了很多藏书和黑胶唱片。爱书如命的他现在宽敞的办公室里也摆满了古典诗词和民俗文化的相关书籍,达12万册。同时也和各地黑胶发烧友交换藏品,购藏了3000余张黑胶唱片。

亏上亿也能承受不是“常人”

炒股给林坚带来的当然不只是快乐,也有起起落落、忍耐与煎熬。“我老婆说‘你就不是个常人’!因为我心理承受力非常强。”林坚说,炒股让他有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不伤及家庭基本存款的前提下,他可以忍受财富暴跌。他曾经亏过最大的金额是上亿。

第一波亏损是从1993年一直跌到1994年7月底,跌到333点,这波“熊市”几乎把之前所赚的全赔了。不过他从入市起就有了准备,当初他是3万存款、加上借来的钱共计6万入市,赚了钱后把本息7万全部存进银行。“我的本和息都还在啊,就当是体验生活。”

“下海”成为“资本市场资深人士”

有句玩笑是“炒股炒成了股东”,如今的林坚做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更令他自豪的是,江苏前30家上市公司有20几家是他帮助资本运作的。他以自己账户买的江苏第一股“太极实业”,他戏称是“初恋情人”,至今还是个人股东前十位。

牛市完成基本的资本积累后,他决定“下海”,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入市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迅速成长为资本市场“大咖”,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江苏省股份制企业协会的唯一非官方指派副秘书长。

资本市场对林坚人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波及到女儿的人生轨迹。女儿学了金融专业,现在美国华尔街工作,也算是家学渊源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