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我国首架无人机研发者文传源去世,享年101岁。生前他曾口述无人机研究始末
2019-10-03 19:15

图片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消息,10月1日0时12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文传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文传源,长期从事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方面的教学、科研与设计研制工作,为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了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新篇章。下文为文传源口述。

我是1952年到北京航空学院工作的。由于旧中国大学几乎没有科研基础,常受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中华儿女常为之义愤填膺。抗美援朝时期,我们武器装备差得太远了,我们打了胜仗迫使敌人进行和谈,但我方人员损失很大,更是令人痛定思痛。1957年受发展经济、热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思潮的激励,大家都很振奋,我就考虑到应该在科研上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因而提出研制无人机。

对这个大胆想法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看法。有的人比较赞成,有的人就觉得太困难了:一是条件太差了,二是我们确实没有经验。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无人机的资料。苏联专家认为无法对这一课题提供任何帮助。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太复杂,而且中国在这么个环境,这么个条件,这么个基础下,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里,飞机设备系的大多数教职工和全校有关同志以及武光老院长对研制无人机非常支持。当时我们确定的无人机标准比当时国外一般水平要高,有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科研课题的提出当然允许怀疑,在质疑中才会一直前进。

这种情况下我们挺了过来,1957年9月份左右,我们提出搞无人机并开始草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年底前后同意我们。1958年6月29号,成立无人机研制指挥部,正式开始组织人力,就相当于骑上马了,要下也下不来了。但也没有人想要下马,要干就干下去。当时要求无人机1958年“十一”之前要上天。这给了我们很大压力。但通过倒排计划和顺排措施,采用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措施,我们成功完成了目标。我们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的控制系统等十二个大系统有待研制。我们把计划完成时间定下来,倒排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干,什么时候干到什么程度,就叫倒排计划,但必须经顺排措施,措施不到位,计划就可能落空。

外国人想也想不到,按照我们的倒排计划竟然真的成功了。

9月中旬以前,所有十二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并装机调试。10月1日当天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机上尚有飞行员监控,我们用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给国庆献礼。

无人机的重点难点就在于着陆这一段。飞行员最高的难度也是在这一段,到现在还是这样的,有人情况下是这样,更何况无人情况下,当然更困难,危险性更多,难度更大。着陆试飞重点之一是无线电遥控着陆试飞。这个不能冒险,我们之前做过很多试验。试验期间机上有人,地上也有人,机上不但有飞行员,还有我们主要设计人员,这样可以调一些参数,调试不行的话可以修改。原来试飞员是从民航调来的,不适应试飞性任务,组织同意他要求调回原民航单位,由空军另行调来三位飞行员继续进行试飞任务,也算是一个小插曲。

到“十一”以前,进行了大量空中调试试飞工作以及地面无线电遥控着陆试飞。1958年10月1日,地面遥控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

这之后,北京五号的机载设备和地面所有设备基本不变,但继续进行了大量自动着陆调试试飞以及对设备进行必备的调整和修改工作。

1959年2月,在空军、北京市有关领导主持下进行了北京五号的验收试飞。首先由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检查停在跑道上的北京五号无人机,确认机上无人即对飞机舱门加锁,由副司令员发出起飞命令,北京五号自动起飞系统接通起飞指令,发动机启动,飞机即开始滑跑起飞、爬升,进行航线飞行、各种空中飞行姿态表演,返回到下滑点由地面飞行员发出自动着陆指令,飞机即按规定下滑、拉平、接地、滑跑,最后稳妥地停在了机场跑道上,从而无人机验收试飞完全成功。

回忆起那个时期,压力很大,经常开夜车,有时连着三天不睡觉。无人机试飞成功后,我作了一首诗:

梅花二月迎新春,岁寒三友见真情;
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

结束了北京五号的研究之后,我就调到605教研室去了。之后就进行八号近程导弹、九号卫星和远程导弹等两弹一星工程研究。

来源:精神的见证 薪火传承中的北航, 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