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自发热”的植物
2019-10-01 09:37
图片
图/视觉中国
 
张璇
 
  这几年“自发热”的内衣很是流行,据说是采用特殊纤维制成,能将皮肤表面散失的蒸汽转化为热量,所以不用太厚即可给人以温暖的穿着体验,堪称冬季时尚必备品。至于自发热内衣的实际效果,那就见仁见智了。不过自然界中倒是有些神奇的植物,真的能够做到“自发热”,而且温度比我们的体温还要高。
 
  乍一听,植物发热似乎是反常现象。一方面,植物扎根于土地,不会跑动,自然也就没必要像恒温动物那样,通过持续不断地产热来维持生命活动;另一方面,植物在高温环境中会启用自我保护机制,说明热量过多不利于它们的生长,自己发热岂不成了自讨苦吃?事实上,这些神奇植物能够灵活地调节自身的温度,仅在特定的生命阶段即开花时才发热。
 
  早在1778年,法国著名博物学家拉马克就记录了一种海芋属植物开花时的产热现象。此后的二百多年间,人们陆续在天南星科、百合科、睡莲科和木兰科等被子植物,以及多种苏铁与棕榈树中发现了这种现象,而且其中一些植物的产热速率甚至能与飞行中的蜂鸟相媲美,因此这些植物又被称为“温血植物”。
 
  天南星科最典型的识别特征就是佛焰苞(马蹄莲那洁白的“花瓣”其实是苞片),整个肉穗花序被包裹在佛焰苞构成的腔中。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天南星科的喜林芋开花时,腔内温度可达38至46摄氏度,把手放在其中都会感到阵阵热意。在晚上喜林芋花序的温度会高于白天,并散发出更为强烈的气味,以吸引它们的传粉者——夜行性的甲虫。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每一处“花序暖房”最多可持续存在24小时,为那些饥寒交迫的甲虫提供了完美的去处。
 
  不过与其“亲戚”臭菘的产热能力相比,喜林芋只是小巫见大巫。臭菘常常盛开于冰天雪地之中,周围气温仅有零摄氏度左右,而佛焰苞的腔内却能保持15至22摄氏度的温暖环境,且持续时间长达14天。热量促使花中的一些化合物散发出带有腐臭刺鼻气味的气体,从而吸引那些食腐的昆虫为其传粉;如此长时间的持续“高温”,也保证了花序的正常发育和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
 
  那么,这些植物是如何做到“自采暖”的呢?答案是呼吸作用。这种呼吸作用被称为抗氰呼吸,并非植物通常采取的那种形式。在抗氰呼吸的过程中,植物通过交替氧化酶而不是细胞色素系统来传递电子。尽管相比常规的呼吸作用,抗氰呼吸产生的ATP(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简称,是生物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很少,但这期间会释放大量热量,改变植物所处的微气候,从而吸引传粉者前来取暖、觅食,并帮助植物完成繁衍大计。由此可见,植物“自发热”是对低温寒冷环境的一种生理适应。编辑:申沁宇(来源:今晚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