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荇菜不是“菜”
2019-09-19 12:21

同学说要请我吃荇菜。他出生在里下河地区,划船和游泳都贼溜,水里的玩意也见得多。我问他,你吃过荇菜?味道如何?他说还是小时候没得吃的时候吃过,味道不咋样。他又说,这可是一种有文化的菜了,《诗经·关雎》提到的。

《诗经·关雎》是中学生必读名篇。所有的教材,都在引导读者如此认知:一个淑女采荇菜,“流之”,“采之”,“芼之”,采来采去采不完;一个君子去求爱,“求之”,“友之”,“乐之”,求来求去好心塞。

《毛诗序》认为《关雎》是歌颂“后妃之德”,诗中君子就是周文王,窈窕淑女就是太姒,他们相识于渭水之滨,一见钟情。今天的陕西洽川,就有一个风景名胜区,有文王太姒像,也有荇菜,试图把《关雎》的故事呈现给游人。

但当我真的站在那片河滩,望着一大片荇菜的时候,怎么都难以勾勒出美好的爱情:一个采荇菜的乡野女子,能搞得文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周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底层百姓到天子,有六级堪比登天的台阶。

回到荇菜上来。采荇菜何用?多数解释望文生义,说是用来吃。翻遍《诗经》余下的304篇,就再也找不到荇菜的影子,包括专门写农事的长篇叙事诗《七月》。荇菜,就这么突然消失了,像临时演员,出来露个脸,只为衬托一下主角。历史记载过荇菜采来吃,是饥荒年代穷人拿来果腹的。明代《救荒本草》中就曾记载饥民采荇菜煮熟,用油盐拌了吃。我同学对荇菜的记忆,亦属于此。

也有专家说,采荇菜是为了祭祀用,但它不是当做“菜”来采的。

所以,在《关雎》里,荇菜不是菜,仅

仅就是一种意象。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到周代看一个爱情故事——

春日迟迟,风光迤逦。少年英姿的文王来到渭水之滨,巧遇一个淑女,娉娉婷婷。打听得知,那是太姒,有人人交口称赞的美德。草长莺飞,万物向上,洲上关雎鸟求偶忙,爱情的种子潜滋暗长。荇菜花正开,艳丽的黄,嫩绿的叶子在招摇,像淑女柔美的身姿。少年唱起了情歌:“荇菜花儿开,能否采一采?”荇菜哪有那么好采的?在水里左右摇摆不定;淑女哪有那么好追的?道似无情却有情。文王害了相思病。文王是个文艺青年,再见面,搞了一场才艺表演,弹琴奏瑟,敲钟擂鼓,像孔雀开屏,最终打动了太姒。迎娶之日,文王在渭河上用船搭起一座临时的桥,结束了爱情长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用水鸟求偶来比兴,用“采荇菜”作为“追淑女”的意象,是《关雎》这首爱情诗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地方。难怪孔子如此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作者:张粉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华明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