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追寻恐龙足迹九死一生,恐龙教授邢立达的奇幻人生
2019-09-08 21:25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你在搜索栏打上“邢立达”这个名字,立刻会被喷涌而出的标签吞没。“网红科学家”、“恐龙科普第一人”、“首个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的人”……然而,这位古生物科学家在粉丝眼里是:著名的“嘤嘤怪”,日均发段子(微博)十几条,想到恐龙你就想到了他,线上粉丝数量有346万,上个月刚刚获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响力大V。

图片

邢立达(左五)获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响力大V

没想到吧?这位1982年出生、笑起来就像邻家大男孩的年轻男子,已经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他发现了世界上首个琥珀中的恐龙以及琥珀中的鸟类、蛇类新物种,完成了200篇论文,出版近百本科普读物,近日他又会同中外学者一起宣布在江西赣州发现亚洲首例暴龙足迹……

图片

邢立达和中外科学家发现的亚洲首例暴龙足迹化石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邢立达:不会写段子的网红不是好科学家。紫牛新闻记者立刻又感觉还难以覆盖他的全部。为了研究恐龙,他先后跨界客串过琥珀商人、攀岩能手、科幻作家,甚至还乔装缅甸聋哑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位于战区的琥珀矿坑……

一条条微博,
在粉丝眼里都成了段子

紫牛新闻记者联系采访邢教授时,他才带队完成在西藏的恐龙考察,刚巧上午才收队,这才有了下面这些他和恐龙有关的精彩故事。
9月4日中午,邢立达发了条寻常微博:“刚刚下意识玩自己的耳朵,撕下了半个耳朵的皮……我忘记给耳朵涂防晒霜了嘤嘤嘤”。这条微博立刻成了热门,粉丝们立刻给与点赞数千条,评论数百条。原来,那几天博主“嘤嘤怪”邢立达正在西藏考察恐龙足迹,这只是科考期间的一个小插曲。

图片

邢立达微博截图

说到“嘤嘤怪”的来历,邢立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我很喜欢海獭 海獭叫起来就是嘤嘤嘤的。”所以他总是在自己的微博语言中加上“嘤嘤嘤”语气词,不料这个语气词如今成了他的一个标签。邢立达每天要发十几条微博。他的微博有很多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科普知识,也记录了古生物学家日常的野外科考生活、实验室生活、教学生活,内容鲜为人知,加之语言诙谐搞笑亲切,数百万粉丝把他的微博当成段子来读,几乎他每条微博都受到热切回应,很多留言评论中称他为“嘤嘤怪”。
如今“嘤嘤怪”的微博也有很多内容是与各地粉丝们(古生物科普爱好者为主)和自己学生的互动。这不,近日“嘤嘤怪”刚关注了一位言情小说的博主,可把这位博主激动坏了,立即发博公布这个好消息。“嘤嘤怪”转发这条微博时,不忘以恐龙专家口吻调侃那位博主:什么时候梦回侏罗纪,男主们在泥浆中告白,背后是35米的恐龙见证?可以想见“嘤嘤怪”这条微博转发也成了热门。

一部电视剧,
点燃一位少年心中的恐龙梦

邢立达家乡在广东潮州,一座历史名城,有着距今约8000年的文化遗存。他祖上三代都或长或短地做过教师,“教师世家”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放任的态度。孩提时期的邢立达第一次对恐龙发生兴趣,应该是看《恐龙特急克塞号》的时候,从此,恐龙成了他心目中的图腾,他用微薄的压岁钱买来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恐龙书籍。
邢立达在读高中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古生物门户网站——恐龙网。“当时,我搜集并输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龙科普书,发现只有很少的恐龙学名被翻译成中文。之后我用3年时间做了一个恐龙数据库,把大约700到800种恐龙科学名翻译成中文。”邢立达脸上飘过一丝小得意,“还写过很多科普文章。”

图片
也正是因为中国恐龙网,邢立达有缘结识国内著名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并在高中的时候就跟随董教授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而从恐龙爱好者到专业科研工作者的转变,邢立达说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赴加拿大留学。他一直喜欢电影《侏罗纪公园》,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和音乐让他常常回味。电影片头中主角说,我不想上直升机,我这一辈子只想把蒙大拿州所有的恐龙都挖出来。邢立达告诉记者,片中这位古生物学家的原型叫菲利普·柯里,他的毕生梦想,就是挖出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所有的恐龙。他现在是院士,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前任会长。“我做了各种努力,终于成为了他的学生。”
邢立达是古生物学家菲利普·柯里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国籍学生。去导师菲利普教授家做客时,导师经常吃还带血的大约三分熟的牛排。面对他的疑问,导师回答他说,作为一个肉食性恐龙的研究者,怎么能不吃带血的牛排呢?
邢立达说在加拿大那段奋斗时光十分难忘,而且很庆幸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12年获得了阿尔伯塔大学古生物学硕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博士学位,再然后就是留校教书。几经辗转,邢立达终于回到儿时梦想的原点——成为一名专门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

一行“大脚印”,
考证出侏罗纪巨型雷龙行迹

当大多数恐龙学者热衷于研究恐龙骨架化石的时候,邢立达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恐龙足迹研究。
在西藏昌都地区的一处悬崖上,有个“大脚印”神迹,周围摆放着数不清的洁白哈达,每年有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它的神秘。这里的脚印最大的一对长达1.7米,犹如巨人光脚踩在泥泞中的痕迹。曾有人猜测“大脚印”是史前巨人、山神甚至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留下的。
寻觅恐龙足迹从古代神话传说中找线索是一种方法。中国有很多关于神物足迹的传说,如上古神话或仙人留下的“手印”“脚印”,或是类似“落凤谷”“落凤坡”的故事,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现恐龙足迹的线索。
邢立达通过现场勘查,加上对大量图片信息与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昌都“大脚印”是恐龙足迹,恐龙可能长达18米,几乎等于两辆公交车的长度。“蜥脚类恐龙足迹至少有8对,分为3道,行走方向基本一致,地质年代约为侏罗纪早期至中期,从形态上看可以归入雷龙足迹。因为‘大脚印’的前后足迹相当靠近甚至重叠,这容易被误认为是人类的脚印。”

图片
追寻恐龙足迹,必须要脚踏实地做现场勘查。邢立达团队每年有二百多天在野外。遇险,几乎就是家常便饭。前年年底,贵州毕节考察临到结束,他和志愿者为新发现的蜥脚型类足迹盖上保护膜。那几天刚下了雨,泥土湿滑,邢立达脚下不知怎地一滑,人从3米多高的陡坡上滚了下来,肋骨处疼得话都说不出,只好连夜飞回北京检查。在甘肃北部无人区考察时,突然有一块石头毫无征兆地从山上飞下,砸碎了邢立达正在使用的电脑屏幕——离击中他的右胳膊,只差了1厘米。前年,他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野外遭遇恐怖分子,靠躲在一个墓地里才逃出。在加拿大的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考察时,遭遇雷雨天,邢立达正兴奋地在河边清洗刚挖出来的化石,一道闪电劈到离他1米远的河水里……

图片
野外寻龙有时还要主动冒险。亿万年地壳运动,恐龙足迹所在的岩层变成陡峭的悬崖。邢立达便购买装备拜户外攀岩达人为师,跨界成了攀岩能手。比专业攀岩更难的是,他常常还要伏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测绘临摹标本,一干就是几小时。
邢立达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张建平教授说:“他的科学热情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澎湃的。他家里总有几个收拾好的包,分为华南、西藏、新疆,不同的包裹对应不同的环境气候,通常是背上包就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考察’。”

一枚琥珀
发现全球首例“鲜活”恐龙尾巴

邢立达说,“没有先例。”他手上捧着的,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保存着非鸟恐龙的琥珀。被保存在琥珀里的,是一条小恐龙的尾部。透过它,距今约9900万年前的恐龙正以一种无比真实和“鲜活”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说起这枚琥珀的来历,完全可以用惊险和刺激来形容。

图片

邢立达在琥珀里发现小恐龙的尾部

邢立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与缅甸琥珀结缘是在2013年。当时,正在云南野外考察的他,接到昆虫学家张巍巍的电话。对方告诉他,自己在看缅甸琥珀,在当中发现了不知道是蜥蜴还是恐龙的脚。这让研究恐龙足迹起家的邢立达一下子兴奋起来。可看到发来“恐龙”的照片,邢立达判定那不是恐龙,而是蜥蜴的腿,但他并不觉得遗憾,他第一次意识到,缅甸琥珀除了昆虫以外,“很有可能包裹着恐龙时代的脊椎动物,包括蜥蜴、恐龙、鸟类、青蛙。”他有了探索缅甸琥珀的想法。
此后,每隔一两个月,邢立达都会前往腾冲及缅甸密支那的琥珀交易市场,搜寻购买琥珀。对古生物学家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抵达琥珀开采的现场,对琥珀诞生的地质背景和年代有更全面的了解。2014年和2015年夏季,邢立达两次深入缅甸琥珀开采的矿区。当时,矿区掌控在地方武装军手中,外国人不得进入。为了抵达矿区,坐越野车要7个小时。之后,再换乘舢板、摩托车、大象。在当地华侨琥珀商人的带领下,邢立达化装成当地聋哑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侥幸通过荷枪实弹的关卡,冒险进入随时塌方的矿坑。为了尽早获得第一手的琥珀矿石,邢立达还和当地大大小小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图片

邢立达经常去野外考察

终于有一天,2015年夏末,在密支那周边的小镇外莫,一个商贩向邢立达介绍起一枚土鸡蛋大小的琥珀,里面有一棵“植物”和两只蚂蚁,商家说,这叫“蚂蚁上树”。看到这枚奇特的标本,邢立达激动得腿都要抖起来,这哪里是植物,分明是一段带羽毛的尾巴。他按捺住心中的狂喜,以“相当合算的价格”将这枚“蚂蚁上树”买下。当天傍晚,他就从密支那飞回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第二天就回到了北京。这就是世界上首例含有恐龙尾巴的琥珀。尾巴展开后长度约为6厘米,恐龙全身长度约为18.5厘米,是一种小型手盗龙类。通过CT扫描分析,邢立达和团队还推断出那一时代恐龙羽毛可能的演化进程。
2016年12月27日,全球最大的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自然史网站EarthArchives评选出2016年全球13个最重大的化石发现,邢立达的恐龙尾巴与古鸟翅膀两项发现并列第一。
2016年,为筹集资金更好地收藏标本,邢立达卖掉了家里四五百万的房产,和朋友共同出资在广东成立了德煦古生物研究所。

“一道闪电”,
激发恐龙学者的科幻创作灵感

2018年,邢立达出版了科幻小说《御龙记:史前闯入者》。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龙共生,人们驯龙犁田耕作,也骑龙行军作战。小说在科学之上放飞想象,构造全新的世界。这是邢立达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这部小说陆陆续续写作了十年的时间。古生物科学家为啥写科幻?这个跨界有点大!“就是想为古生物科普笼络更多的读者和受众。因为科幻的群体比古生物爱好者要大得多得多,恐龙应该是两个群体中间的连接桥梁。”邢立达并不掩饰自己的私心。

图片
邢立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常年野外考察恐龙,小说构思的一些灵感恰恰得益于野外的一些场景。出野外的时候晚上有时没事,大家聊天时就会胡思乱想,很多奇异的情节就在那个时候被构思出来的。比如小说中主角们在新疆乌尔禾完成的时空穿越那段情节,就来自于邢立达的老师、董枝明先生的一段聊天:乌尔禾沥青矿那黑乎乎的岩壁好像一张大型的底片,如果来一道白垩纪的闪电,说不定就把恐龙时代的镜像印了上去。这个幻想的场景首先印在邢立达大脑里,成为他十年前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原始灵感之一。

图片
邢立达表示这本书的世界观非常宏大,仅仅是框架设定就超过了5万字。原本的计划是8-10本,也就是说,故事刚刚开始。邢立达向紫牛记者坦言,科幻写作最大的苦恼是,如何平衡科学家严谨思维与科幻作家天马行空想象力之间的矛盾?这一过程中他挣扎了好久,大改过五六次书稿,才“过滤”掉了科普腔。摸索出了科幻小说的表达感觉,不要拘泥目前对恐龙的认识,大胆又不失合理的想象才是科幻小说中最有趣的部分。

紫牛新闻记者|杨志敏
编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