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门卫老汉”痴迷书法篆刻,陋室取名“茨菰斋”,知道什么寓意吗
2019-09-03 11:35

 扬子晚报网9月3日讯(通讯员 高雁 记者 陈咏)记者3日从扬州市江都区获悉,当地67岁的草根艺人胡桂才最近完成了一桩“大事”:为庆祝祖国70岁生日,老人历时两年时间,用篆书书写了70首毛泽东诗词。国庆“正日子”就要到了,老人的心愿是,这70幅作品可以得到装裱展示。记者采访了解到,胡桂才文化程度不高,但“韧劲”十足,凭着数十年的刻苦学习,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鉴真书画院高级篆刻师、江都区十大草根艺人。不了解他的人绝对想不到,干着门卫工作的不起眼老汉,竟是个毕生热爱并从事书法篆刻工作的“文人”!

图片
胡桂才在篆刻印章。
 
图片
胡桂才的毛泽东诗词篆书作品。高雁 摄
 
胡老家住江都区金山路,他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茨菰斋”。文人的书斋一般都有个儒雅的名字,这个特别的名称不仅不“雅”,还有点“土”。胡老解释说,取名茨菰斋,是要学习茨菰的习性和精神,根生长在泥土里,果实埋藏在泥土里,从泥土里吸收营养,朴实低调不张扬。这也提示自己创作好作品,一定要扎扎实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走进茨菰斋胡老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胡老爱看的书籍和创作的作品。隔层上的一枚枚印章,估算有上百枚,是胡老多年创作的心血。一枚枚材质、内容不同印章,似乎都在诉说着主人一个个含辛茹苦、执著坚持的故事。
 
翻看胡桂才一幅幅工整秀丽的篆书作品,欣赏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很难想象出自一位门卫之手。记者了解到,胡老1970年入伍,1973年退伍,分配在江都自行车车把厂工作。2003下岗后,胡老来到江都仙城中学,成为一名保安。年轻时的他,不抽烟不喝酒,酷爱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篆书,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秦国李斯发明的,书写小篆需要凝神静气,下笔前就要想好字体大小和位置摆放,我最喜欢篆书。”胡老介绍说,为写好这70幅作品,他买来《毛泽东诗词集》等书籍细细研究。学校保安室有一张小书桌,胡老平日就在这里练字,此次大部分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篆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学校设立了篆刻兴趣班,十多年来,有上千名学生跟我学过篆刻,这也是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据介绍,胡老的篆刻和篆书作品进行过多次展览。1998年2月在江都文化馆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1993年9月在上海博古斋艺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2014年在扬州瘦西湖举办篆刻书法展。胡老说,这些展出都是非营利性质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自己的退休工资本身就不高,日常生活需要开销,再加上篆刻、篆书上的花费,难免捉襟见肘。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能帮他装裱这些作品,他愿意拿出部分作品作为感谢。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