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人,32天,这群大学生在沙漠栽下4000株幼苗
2019-08-31 15:14

 扬子晚报网8月28日讯(通讯员:柯龙婕旻 华文婷 记者 杨甜子)暑假,远在甘肃东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中,一条由大学生组成的接水的长龙正蜿蜒在沙丘上,给脚下刚种下的幼苗浇水就是他们的任务。这支队伍由40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组成。这个暑假,由南航牵头的“绿勤行”团队再次启程,集结来自西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十四所高校的104名志愿者,分两批先后前往沙漠腹地。“七月渡沙,深入不毛”,共进行长达32天的治沙工作,再为腾格里沙漠增添一抹绿意。

图片

“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铺设草方格到直接造林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南连武威,西邻金昌,西北东三面环沙,深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包围之中。每年的七八月,更是水资源最为稀缺的季节,沙尘暴也因而时常发生,已经对甘肃中部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改善民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自2014年起,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绿勤行团队”走进民勤,年复一年深入沙漠、绿化固沙,与沙漠化难题顽强抗争。2016年,“绿勤行“团队在当地政府与基地高层的支持下,在腾格里沙漠中划下千亩沙漠并命名为“南航林”,将治沙工作专一化、系统化。
今年,“绿勤行”团队再度出发,用行动践行着“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誓言。不同于以往绿勤行的工作,除了铺设草方格压沙,挡沙,今年,团队直接参与造林——耗时32天,在沙漠中栽下近4000株幼苗,总面积达4000m²。水源的稀缺,风沙的侵蚀,昼夜温差的折磨,气候干旱导致的嘴唇干裂出血,长达两周的信号失联……没有人有一句怨言。

图片

“熊孩子们!小心苗!” 从种苗新手到专业户
“熊孩子们!小心苗!”杨叔又在大吼了。杨成文是基地的负责人之一,同学们平常都亲切地叫他杨叔。每次上下沙丘,穿行在幼苗之间时,杨叔总免不了为脚下的这些苗操心。时间久了,许多同学也学着杨叔一样用这样的喊声提醒身边的人。
割草,铺草方格,埋苗,浇水……这就是团队日复一日的工作。在沙漠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普通植株根本无法存活,只有梭梭、柳条、桦棒、沙棘这样的沙漠植物才能勉强形成植被,它们不仅能固定沙土、阻挡风沙,还可以作为沙漠特产,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在营养杯中埋下种子,用细沙铺好,将营养杯浇透,第二天将发芽的苗用盆装上,将苗一杯一杯地埋下,浇灌,最后固定……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要到达种植的位置,得端着满满一盆苗跨越几个山丘;给每一杯幼苗浇水都要浇透,往往一整盆水才能“喂饱”这些幼苗,而这些水都靠团队用接龙的方式一盆一盆传到每一株苗前;如果恰好遇上风沙大的日子,第二日的首要任务一定就成了“寻宝”——挖出那些被沙子完全掩埋的苗。
“干活干得手很酸,背也有点痛,但是一想到自己是在为沙漠绿化做贡献就感觉没那么累了。”团队成员蓝雁笑着说。

“以星火之力,助绿意燎燎!” 从独行侠到高校结盟
一个月的时间,确实能给沙漠添一份明显的绿,但是相比基地里两位负责人坚守的六年,却显得微不足道。夜谈时,杨成文笑称自己是被曾令龙“忽悠”来的。但一干,就是数年光阴。
“你们这几十个小孩子们能做什么呢?”基地负责人曾令龙说起这段话时,眼睛空空地望着这片沙漠,“我们希望的是你们来这体验治沙生活后,能够大力宣传治沙工作,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沙漠化问题需要解决。”
曾令龙的这番话与绿勤行的初衷是一致的——“以星火之力,助绿意燎燎!”“绿勤行”不会永远驻留在腾格里沙漠,但是他们的责任会一直继续。“绿勤行”的“星火之力”的确已形成了“燎原”之势。曾令龙介绍道,六年来已经有将近两万亩的沙漠完成了绿化。从2015年首倡高校联盟联合六所南京高校开始,南航“绿勤行”团队就致力于将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让更多人了解治沙。
“沙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盆苗、一棵树,而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绿林意识。”团队负责人之一沈霄洋说,“所以绿勤行团队要做的,除了实地治沙,还有广泛宣传,这样才能用‘星火之力’,绿化整片沙漠,真正实现‘绿意燎燎’的誓言。”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