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8部门联合发文,让快递包裹“绿”起来!
2019-08-23 22:24

       扬子晚报讯(记者 刘浏)记者8月20日获悉,江苏省邮政管理局联合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科技厅等7部门,发布《江苏省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绿色包装材料比例提高到50%,电子面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和快递业包装综合治理体系。

这个目标所面临的现状是:今年上半年,江苏人收寄包裹总量为25.5亿件。25.5亿件件包裹的背后,是25.5亿个纸箱、超过25亿米的胶带、25.5亿张面单,以及体积庞大的填充物。当消费者喜滋滋拿到商品时,这些包装物便会被丢弃在垃圾箱,为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 

 

堆成山的纸箱:不堪承受之痛

19日上午,南京新城科技园区门口,京东快递的员工张剑正在送件。快递专用电瓶车的车厢被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箱装满,大件放门卫、小件投快递柜。记者数了一下,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他搬了三十多个包裹下来。几乎每一件都是纸箱包装,有的是里面纸箱、外面套着灰色的快递袋,快递袋的外面,又紧紧地缠绕着几圈胶带。在大件货物里面,有不少是泡沫箱。张剑说,水果生鲜大都用泡沫箱,里面还配了冰袋。

18日下午,在一个美食交流群里,网友“牵着蜗牛去跑步”晒出了自家刚刚收到的包裹:“两串青提,一份山竹,4瓶酱油,两个佛跳墙,这么一大叠(包装箱)”。照片上是四个泡沫箱、一个纸箱。群里的网友纷纷评论:箱子浪费。

记者算了一下,如果去超市采购这些商品的话,一只大号的超市购物袋就能装的下。采取网购的方式,无形中却增加了这么多的垃圾。电商的快速发展,方便了消费者,却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着实令人心痛。

 

目标:绿色、减量、可循环

此次江苏8部门联合发布的《江苏省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为目标,注重源头管控,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利用。

《实施方案》中,除明确2020年的时间节点,明确“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属等特殊物质超标的包装材料”外,还明确了主要任务。

落实快递业绿色包装法规标准,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财务措施回收快件包装材料。

建立健全快递绿色包装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构建江苏省统一的快递包装产品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增加快递绿色包装的产品供给,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大对快递绿色包装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的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环保袋、中转站、笼车等物料设备,推行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包装设计技术。

加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在快递营业网点设置专门的快递包装回收区。

 

“9585”工程:江苏已有小成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邮政管理局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作为重点工作。今年年初,出台了《2019年全省邮政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行业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规范邮件快件包装治理工作。组织实施了全省行业生态环境保护“9585”工程,推动邮件快件包装废弃物回收箱设置工作。

据各企业提供的数据,截至6月底,全省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电子面单使用率达98.3%,83.6%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71%, 26%的邮政快递网点设置了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装置。

无锡市联合苏宁物流共同打造绿色快递城市,苏州、淮安等地全面启用新标准邮政包装箱,连云港推动企业面单电子化、胶带瘦身化、包装减量化、箱体可解化,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为推动“绿色邮政”建设注入新活力。  

 

让包裹“绿”起来,快递企业已“动起来”

快递包裹绿色包装,还需从源头管控。据悉,自8月9日《实施方案》下发至江苏各市邮政管理局后,近几日各快递企业陆续接到了文件传达。

目标清晰了,时间明确了,各快递企业将如何计划实施?记者联系了苏宁物流、京东快递、顺丰速运等快递企业。

京东物流江苏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京东物流就发布了循环快递箱“青流箱”。它由可复用材料制成,箱体可以循环使用,破损后还可以“回炉重造”,无需胶带封包,在循环使用的同时可做到不产生任何一次性包装垃圾。近期,京东物流会在南京、宿迁等地投放一定数量的青流箱。

顺丰速运也在2018年推出循环包装箱“丰BOX”,代替纸箱,同时减少内填充和胶带的消耗。目前在江苏已投入1.5万个。

 

江苏本地企业苏宁物流则与无锡共建“青城计划”,推动直发包装、共享快递盒解决方案。在绿色末端,苏宁物流还启动“绿色灯塔”快递包装社区回收体系建设,这推动快递行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又一新尝试。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