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核技术诊疗,可以将微小病灶扼杀在摇篮中
2019-08-22 15:53

      8月21~24 日,第十四届国际放射性药物治疗大会(ICRT)、 江苏省医学会第十五次核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七次读片会在南京举行,大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下属世界放射药物和分子治疗协会(WARMTH)主办,江苏省医学会、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承办。本次大会分享最先进的放射性药物和分子治疗技术,让患者对核素靶向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讯员 章琛 实习生 兰倩怡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蕴琦

图片

核医学检查:看得早,看得全,看得准
       一提到“核”字,很多人都闻“核”色变,其实近十年来核技术在医学临床应用上飞速发展,其中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便是核技术中的一种。什么是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这个听上去晦涩难懂的医学名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唐军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何为核素靶向治疗,“在静脉注射药物之后,你可以把放射性的药物想象成一架无人机,如果这个飞机上面带一个摄像头的话,它就是一个诊断放射性核素,可以带着摄像头把病灶看得很清楚,诊断得很清楚。”唐军生动形象地说,如果把这个摄像头换成一颗炸弹的话,它就可以飞到病灶的地方把炸弹扔下来,就可以把肿瘤炸死。所以同一个药物,如果带着一颗“摄像头”的诊断核素它可以把疾病诊断清楚;如果是带了一颗“炸弹”的治疗核素它就可以把病看好。而在放射性药物诊疗一体化的医学手段中,PET-CT扮演了重要角色。
      “肿瘤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是人身体里面的一个“坏人”,他在里面无法无天的到处生长,破坏我们的身体,而我们都是在跟肿瘤作斗争的“好人”。”唐军表示,“好人”一直在跟肿瘤作斗争,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比如做CT,我们只有看到病灶变小了才会认为与肿瘤抗争有效果了,但如果病灶没有变化,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核技术中PET-CT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它可以让我们从“坏蛋”肿瘤的生理代谢的过程去判断。“比如一拳把坏人打倒在地上,这个人是死了还是活了,看大小是看不出来的,而是要去看他的生命体征。”而PET-CT所做的事情就是观察肿瘤的生命活力,如果肿瘤的生命活力下降了甚至完全没有了,这就说明治疗有效果。PET-CT作为核医学的检查手段,还能帮助患者从头到脚地检查一遍是否出现肿瘤转移现象,将病灶提前扼杀。“看得早,看得全,看得准”这三方面为肿瘤患者诊疗的精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手段。

术后复发,PET-CT检查发现病灶
      今年49岁的蒋女士在2016年底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肝部占位,后来在上海做了穿刺检查后被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多发肝脏、淋巴结转移。2017年初蒋女士在上海某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在上海做完手术后,蒋女士的女儿在网络上发现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群,里面整理了各个医院比较著名的医生,于是就联系了南京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峰进行复查。
      “在做完手术之后,2017年的6月份来南京这边第一次复查,通过PET-CT表明我们手术做得很干净,没有复发的迹象。但是三个月之后我们再次随访的时候,经PET-CT检查时王峰医生说有病灶出现的迹象。”蒋女士的女儿表示,当时王峰主任告诉她们不要过度治疗,先观察三个月,看病灶有没有增大,如果没有增大的话,就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进行治疗。过了三个月之后,肿瘤增大的很快,南京第一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小组仔细讨论,针对蒋女士的病情拟定了PRRT联合口服卡培他滨+替莫唑胺的方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蒋女士于2019年3月复查时,原肝脏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
      南京市第一医院王峰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生长位置、是否已转移和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决定治疗计划。肿瘤尚未转移以局部根除治疗为主,肿瘤发生转移则以药物来控制症状为主。

推进核素靶向诊疗新进展
      据了解,大会共分为 20个主题,包括肿瘤标志物与核医学高峰论坛、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靶向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靶向诊疗一体化的新进展、肝癌介入治疗、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长三角核医学一体化论坛、江苏省分子影像读片比赛等等。会议同时设有放射性药物培训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进行68Ga和177Lu 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现状介绍。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在核素靶向诊疗中的国际地位,使该院在核素靶向诊疗有望走在亚洲前列,从而促进制定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PRRT指南和规范,推动核素靶向诊疗的实施。会议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欧美国家与中国在肿瘤放射性药物治疗和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核素靶向诊疗新进展,促进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多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指南与规范的制定,推动核素靶向诊疗的实施,带动了我国核医学事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使更多患者受益。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