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爱“作”的你,易伤身边人
2019-08-19 16:45

 图片

最近,演员马伊琍在综艺节目中谈到自己小时候有一个习惯,“想买什么却不说出来,希望爸妈能猜到,并买给自己,这样才会开心”。有人觉得她太作,也有许多网友产生共鸣,“天呐,说出了我的心声”。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喜欢让男生“猜猜猜”的女生。为何会有这样“作”的行为?如何处理?且听心理专家分析。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想要什么不说,非要让人猜

马伊琍最近在做客综艺《圆桌派》时说,“我以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开心以后,我不说出来,让周围的人也不开心。我跟我爸妈,就老是这么不开心。”她举例说,“比如他们带我出去买一双鞋,然后走了一路。看到个我喜欢的东西,我不说我要,我让他们猜。他们没猜到,我就开始不开心了,你怎么没猜到我要的这一双。”结果没买到,就这么一路闹别扭,坐公交车上回家,他们从前门上车,我就从后门上车,他们喊我过去,我就觉得在外面这么大声喊我,没面子,就装没听见。我妈气得,就说这个小孩怎么倔。

那到底想怎样呢?马伊琍说,其实“就是希望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那双鞋买下来,硬塞到我手里,我不情愿接受了,但我心里特高兴。”对此,窦文涛表示,“李宗盛大哥跟我们做节目,说起这个事儿他说,我是真心希望,女士们你想要什么你就明说,男的猜不出来。”

有网友评价,这也太“作”了吧。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有“同感”,“不知道是自虐,还是虐别人。”“原来这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普遍都有这个问题。”也有网友解读说,“更多的时候往往因为这个东西太贵或是款式时尚,担心父母接受不了,自己就先否认,如果父母刚好猜中又主动塞给自己,就不会有负罪感。”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呢?“因为怕受到伤害,害怕被否认。一方面跟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本能的防御机制有关。”

 

为何爱让别人“猜”呢?从青春期找根源

生活中成年人也遇到类似问题,比如有男生就抱怨,“女朋友总是说话不直接,想让我猜她的心思,有时候我能猜到,有时候弄得她很生气。”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另一半总说“你不懂我”、“自己悟吧”、“你干了什么自己不知道么”,留你在那里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一些东西,结果还是没猜对,对方会说,“我真对你失望”、“这么点事儿你怎么想不到呢”、“你情商也太低了吧”,又留下一脸蒙圈的你。

为何爱让别人“猜”呢?采访中,心理专家们大多从青春期去回溯问题的根源。心理专家杨静平告诉记者,如果原先的家庭互动中有各种禁忌与不许,家人通常为了体谅对方的为难,就会在自己愿望满足的事情上曲折逶迤,绕很大的弯子,希望能在不得罪你的前提下,满足自己,也皆大欢喜。

氛围宽松的家庭,可以培养出简单、直接、富养的孩子来。所谓“富养”,就是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下,好好长,精神自由,想象丰富,可以有各种不一样的想法与行动的。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在18岁左右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但如果父母本身有各种禁忌、控制、唠叨、不体谅,孩子的心理还是难以真正成熟,就会在迁就、猜测、腹诽、等被动的状态下暗流汹涌。有的甚至会滋生怀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谎、情感勒索等各种耗能的互动关系。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在公共空间也有一种“透明人”的假想。杨静平认为,“他们总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人都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会评头论足。因此,讨厌别人在公共场合与自己大声讲话,训话就更加不行。这与他们这一阶段的自我形象、自尊自信还不够健全与稳定有关。”

 

恋爱中的“作”,亦跟青春期释放叛逆有关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说到“作”,其实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两岁半左右乳牙长齐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作”的阶段了。这个时间的“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十岁左右又开始进入第二个“作”的阶段,“青春期叛逆”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临床相就是“作”。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会化程度不高,所以他们攻击的“靶标”一般都是自己的至亲。平时和谁的关系最好,就攻击谁。心理的发展,也遵循着“能量守恒”的规律,青春期攻击的力度越大,叛逆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就越长。

而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在青春期叛逆的表现也有所不同。由于男孩分泌的是雄性荷尔蒙,所以叛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叛逆是显性的。女孩分泌的是雌性荷尔蒙,所以叛逆是隐性的,通常表现为如林黛玉一般,“小心思比较重”。

而进入高中以后,随着阅历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接受一个真实但并不完美的自己。有些小缺点被人看到被人讲说或批评,就觉得正常,内心不会崩溃,也不会过度防御与抵抗。这时候,慢慢就可以直接表达,直抒胸臆了。

如果青春期叛逆的张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那么成年以后,就会“错把老板当老爸”,或者“错把老公当老妈”,继续释放“叛逆的张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

为什么有些女生恋爱的时候,会有一万个不如意?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其实男女之间的关系,是原生家庭关系的延续。“你爱我吗?你要是爱我的话,你就会懂我”在这个逻辑下,男友就彻底“蒙圈”。这种“你要是爱我,就会懂我”的小女生思维,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思维。

 

给点建议>>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调整心理?

家庭教育中,父母本身已完成心理成长,爸爸、妈妈相互之间总是直接表达,爸爸对孩子、妈妈对孩子也是直接表达,孩子自然就学会直接表达,直接面对真实,而不觉得害怕被拒羞耻自责。杨静平老师给出一个好用的表达建议:“你的某种行为我不认同不喜欢,但你有权利表达你的想法与愿望,同时,我始终保证你有权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也就是说,你的感受、想象力与计划没有错,实现你的想法与计划的行为有可能不现实、不好操作,或者操作失误,那没事,我们调整一下,继续干。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是家规,这是我们允许的。但方式方法不合适,我们一起想办法调整就好。

张纯则认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孩子已经到了人生最最艰难的时期,心理问题高发,精神疾病也高发。要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要顺其自然。鼓励合理的要求,无视或敷衍不合理的要求,不要一味地压制,不要激发起他们更大的叛逆张力。注意孩子的心理护理,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饮食上,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要以清淡为主。

而作为孩子来说,要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可以多交朋友,可以培养爱好,可以远足。良好的朋辈关系可以诉说心理的烦恼;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可以舒缓自己愤怒的张力;远足则可以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不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多想想“诗和远方”。

来源:扬子晚报心理周刊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