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公布 叶兆言葛亮作品入选
2019-08-13 15:40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公布

南京作家叶兆言、葛亮作品入选

图片

叶兆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图片

葛亮。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昨天下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中国作家网公布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共10部,分别是《北鸢》《寻找张展》《人世间》《主角》《刻骨铭心》《捎话》《应物兄》《牵风记》《北上》《敦煌本纪》。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近40年来一直深受文学界重视和全社会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成为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志。从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名单可以看出江苏文学、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北鸢》(葛亮著)、《刻骨铭心》(叶兆言著)、《北上》(徐则臣著)均为江苏籍作家作品,其中葛亮和叶兆言都是南京作家。

《刻骨铭心》:叶兆言一次冒险写作

《刻骨铭心》是著名作家叶兆言2018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时期,南京则处于风口浪尖,各路人物在这里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生。《刻骨铭心》以此为背景,描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的风云变幻。

在《刻骨铭心》首发式上,叶兆言向记者透露,这本书早就在写作计划中。他的“秦淮三部曲”前两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很久以来》早就出版,这是最后一部。读这本书,南京人可能会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觉。作家鲁敏在首发式上说,有“不时被点到穴位的感觉”,“比如高云岭45号、雨花台、桃叶渡、乌龙潭等各种各样的地名,我们平时吃过的食物、走过的街巷,还有历史上在南京待过的人……这里面真实的地点、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爱恨情仇、刻骨铭心交织在一起,把虚构和非虚构做了一个非常强的勾连和穿插。”

《刻骨铭心》的创作对叶兆言来说也是一次冒险。读者一开始读可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第一章看起来是多余的。第一章是以一个真实作家的口气自述,他在写这本书的前后碰到什么人、到哪儿去玩,然后戛然而止,第二章开始则是这本小说本身文本的全部呈现。但叶兆言认为:“写作必须要冒险,冒险比较有趣,失败也没什么关系。”《刻骨铭心》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足以证明这种冒险很成功。

《北鸢》:葛亮勾勒“民国清明上河图”

《北鸢》出版于2016年10月,创作历时7年,是青年作家葛亮继《朱雀》之后又一力作,也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南北书”之“北篇”。

出生在南京、现居香港的葛亮,出身艺术世家。他的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学者葛康俞、太舅公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员,为他披上一层传奇色彩,也赋予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北鸢》出版时葛亮曾经接受记者采访,谈起创作缘起,他回忆起祖父遗作《据几曾看》编辑的一封信,“这位我很尊敬的编辑在信中说,希望我从家人角度,写一写祖父的过往。”他曾考虑以非虚构的文体进行写作,然而反复思量之后,仍然选择小说这种更“有温度”的表达方式。葛亮在小说自序里写道:“小说题为《北鸢》,出自曹沾《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曹公之明达,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字里行间,坐言起行。虽是残本,散佚有时,终得见天日。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间真精神。”

在《北鸢》中,葛亮勾勒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小说内容涉猎大至政经地理、城郭样貌,精至烹调、书画、服饰、曲艺,包罗万象,被评论界赞叹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为《北鸢》专文作序,称赞“这部小说成就了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历尽创伤的中国中兴复元的‘一线生机’”。

《北上》:徐则臣以大运河为主角的创作

著名作家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北上》是他用4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力作。小说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北上》出版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徐则臣带着这本书来到南京与读者见面。谈到《北上》的创作缘起,徐则臣透露对水的感情以及在运河边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他的运河之缘,他从小生活在水边,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20年来,我一点点把运河放进小说,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收集揣摩。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前台,就有了《北上》的写作。”

作家曹文轩称赞《北上》,“它的结构很特别,作者如同骑在马背上,这匹马并非朝着一个方向,顺着一条直线一路向前,而是在一个状态里面,不时调转马头,在多个时间段里来回奔跑。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架,让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沧桑,读出了人事无常却有常的感叹以及人世间永恒的悲欢离合。”

译林出版社两部作品获提名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也展现了江苏出版社的“慧眼如炬”。《捎话》和《敦煌本纪》均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捎话》是著名作家刘亮程暌违多年推出的全新长篇力作,由译林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这部作品秉承和延续了刘亮程自《一个人的村庄》开始就为读者所熟知的“万物有灵”创作观。故事从民间捎话人“库”和小母驴“谢”等不同视角讲述,通过虚与实的艺术交错,审视人类的精神之战和物质之争,呈现了瑰丽的异域风貌。刘亮程以大量细节搭建起一座近乎虚幻的声音之塔,细听可感觉到里面的号角、冲突、嘶吼、快乐、痛苦、宣泄和诉说,在看似平静无声中,却又让动物、风景、民俗和地理等涌动成极为蓬勃的生命气势。

《敦煌本纪》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作者叶舟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其多年来的写作母题。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彼时时局动荡,大厦将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古老的河西四郡深处边陲,少人问津,成了一大片“锈带”。索、沈、胡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历经半个世纪的生死传奇里,隐匿着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

来源 南京日报
记者 邢虹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