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小习惯,竟能引发细菌“吃掉”心脏!千万别大意
2019-08-05 10:54

徐大叔平时身体不错,在去年11月份得了感冒发烧,一周一次高烧,断断续续吃了近两个月的药,体重忽然下降,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指标异常增高,说明身体里有细菌,然而细菌在哪却找不到。

图片

徐大叔变得特别乏力,后来医生找到了病因,原来是细菌正在“吃掉”心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心脏有四组瓣膜,瓣膜的位置褶皱多,一旦外部细菌侵入,就更容易停留,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

而心脏血流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当心脏瓣膜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血液逆流,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实,这种细菌侵蚀心脏的疾病并不少见,一旦感染上,致死率高达16%~25%。但它的早期症状也很明显,比如反复发烧、高烧低烧交替、迁延不愈等,伴随有乏力、心慌气短、体重消瘦等症状,容易引发心衰。

生活中,人体的每个部位都有条件致病菌存在,如果细菌有机会进入血液,就容易侵蚀心脏。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危险呢?这就和我们的一些日常习惯有关了。

1

剔牙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徐大叔,他几乎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是在每次吃完饭后都会剔牙。不恰当的剔牙或者不正规牙科小手术,很容易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剔牙是牙科保健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在抵抗力低下期、疲劳期的时候,我们要谨慎剔牙。比如不要用牙签剔牙,改用牙线或者含淡盐水漱口等,刷牙时也要小心,避免出血和感染。

正常情况下的牙齿保健是不会导致细菌感染的。相对来说,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和掏耳朵基本不会引发和心脏相关的细菌感染。

2

打针

打针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时候风险相对小一点,静脉注射有留滞针的时候,感染风险会比较大。

3

痔疮

疮的位置比较敏感,细菌比较多,抵抗力低下的时候,细菌就会通过伤口进入血液,顺着血液流到心脏,引起致命的疾病。

今日小结

用牙签剔牙虽然是个小细节,却有可能刺伤牙龈引发感染,使用更加安全的牙线,或饭后及时刷牙即可。生活中应尽量减少感染的可能。

今日互动话题

你有饭后剔牙的习惯吗?或者还关注哪些影响健康的小问题?欢迎留言。

睡前总看手机,不止损伤眼睛,这些危害也不容小觑!

又痒又痛,用热水能杀菌止痒?皮肤病这4大禁忌可别犯!

来源:BTV我是大医生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