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学子学习“金镶玉”古籍修复 感悟中国文化的性格
2019-05-25 21:49

 “刷好浆糊之后呢,把吸水纸放在要修复的书页上,等完全贴合后,再用干燥的排刷轻扫吸水纸的表面,让它吸收多余的水分……”24日,在摆满各种古籍产品的扬州边城书店,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1801班的同学,在专业古籍修复师王军师傅的指导下,修复一部300多年前的残破《康熙字典》的部分册页。通讯员 孙静璞 扬子晚报网/扬眼记者 陈咏

图片
王军展示古籍残片。
图片
王军现场教同学们古籍修复。
图片
同学们现场学习。文歆 摄
 
带领大家正式修复古籍之前,王军先讲了一些与古籍相关的知识。“你们看这一本,书皮非常朴素,装帧形式也是最常见的线装,这就很像中国文化的性格:内敛。”王军又拿起另一本开本稍大的册子:“这一本的装帧形式呢,叫蝴蝶装,宋朝时特别兴盛,因为它的一面书页是没有裁剪开的,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
 
书籍是丰富多变的。除却不同的装帧形式之外,王军还与大家分享了古时书籍的版式命名、书籍材质的历史变化、古籍与人的关系等等,“古籍只是一个媒介,我们更需要关注它所要表达的东西。书籍是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的,每一本书籍最终都指向人本身,每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有审美、有喜怒哀乐的个人。”
 
“由于这几页纸张的破损程度比较轻微,所以我们今天采用‘金镶玉’的修复办法。”王军来到已经摆好用具的桌子边,跟大家一一介绍用具与材料。用具包括两支毛笔、两把排刷和一碗浆糊,材料则是一张吸水纸与一张宣纸。古籍修复师习惯将它称为“命纸”,即为古籍“续命”的纸张。由于古籍书页多呈黄色,所以为“金”,白色宣纸则为“玉”,所以这种古籍修复的方法叫做“金镶玉”。
 
除尘、喷湿命纸、托裱、刷浆糊、揭裱……脆弱纤薄的纸张在王军师傅灵巧的手中开合、起落,所有步骤都需要修复者小心、轻柔地对待。除却动作要求之外,使用金镶玉修复方法的规矩还有很多:比如命纸须喷至六到七成湿,此时书页与命纸的贴合度最好,既不会起泡,也不会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因太干而脱落。在命纸上刷浆糊,须按着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
 
    “现代的大部分人对古籍修复都没有什么深入的认识,因为古籍对大家来说太遥远了。修复只是开始,不是目的。”王军师傅说:“希望能通过古籍修复,让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走近大家的生活。这一本古籍现在也许很普通,但是三百年后它绝不普通。我们的民族,需要好的审美和文化质感。”
 
慕名前来观摩古籍修复过程的周伟同学接受采访时说,同学们手中捧着的薄薄的一片古籍书页,经过三百年的风雨早已斑驳泛黄,有些地方也已遇水酸化,或者被虫子咬出了小洞。但是美好的东西都是有瑕疵的,它们比工业化生产的东西更加温暖、更有质感,“观看王师傅为同学们示范如何修复古籍书页的时候,我一直很专注。王师傅能坚守中国文化的信息传承链条,让那些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残破书籍重新‘活过来’,我真的觉得非常了不起。古籍修复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当下的我们需要为人类未来知识寻得一个依托,古籍在,可能性就存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