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民间“盘扣达人”申报非遗项目
2019-05-22 15:57

        在近日举行的“轧神仙”民俗文化节上,“老街坊”集市民间工艺展示摊位前,款式各异、新颖漂亮的“盘扣”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记者采访了解到,正在做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展示的翁世炎是苏州市姑苏区非遗生活馆的一名保安,这门手艺是他家祖传而来,目前他准备申报今年的区级非遗项目,成功后将免费开门收徒,传承发展中式服装盘扣技艺。

图片

儿时跟着母亲、外婆学习盘扣技艺

       盘扣又叫盘纽,也称为中国扣,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系束衣服或作为装饰物品。盘扣起源于结绳记事,唐代以后才用于服饰上,到明朝时才真正作为扣子在衣服上使用。说起做盘扣的技艺,要追溯到四五十年前了。翁世炎的外婆出嫁前是东山远近闻名做盘扣的巧手姑娘,后来,他的母亲、舅舅、阿姨,都子承母业。跟着外婆长大的翁世炎,耳濡目染,自然也成了盘扣技艺的传人。14起,翁世炎就跟着外婆、母亲学做盘扣,打打下手,敲敲边,盘盘纽。当时,他们一家住在温家安16号。从苏州刺绣厂接到外包订单后,外婆、母亲和兄妹几个专门为旗袍做各式各样的盘扣,冬天里订单最多,最忙的时候需要通宵达旦赶工。

图片

       过去盘扣的式样只有三四种,大都是直角纽,一米长的原料大约能做二十几个。翁世炎妈妈吴建华心灵手巧,会根据服装样式设计出不同的盘扣与之搭配。刺绣厂遇到有新服装出品,都会邀请吴建华参考设计,等刺绣厂认可后再批量生产。最高的时候,吴建华一个月能拿到100多元,是普通工人的几倍工资。

做盘扣挣来人生中第一辆自行车,退休后初心未改

       或许遗传了母亲的聪明才智,兄弟姐妹几人中间,就属翁世炎的盘扣技术最高超。不仅出手快,做得精,还会开发设计。直角纽、树叶纽、菊花纽、葫芦纽、琵琶纽、蝴蝶纽、四方纽、蝙蝠纽、葡萄纽、小铜钩、大铜钩等,翁世炎能做五六十种。翁世炎到现在还记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熬了几夜做盘扣挣来的。做了整整二十年盘扣,直到34岁到工厂上班,翁世炎才把盘扣手艺当成了业余爱好。

图片

       去年退休后,家住新元二村的翁世炎被姑苏区非遗生活馆返聘为安保人员,负责非遗生活馆的日常管理。下班之余,他最大的爱好仍然是做盘扣。外孙身上穿的真丝“功夫衫”盘扣、手上戴的纽头手串等都是他的杰作。有空的时候,他也会帮邻居家的小朋友做一些手工,渐渐地名气大了,一些客户会上门找他预定。

准备申报非遗项目,成功后开门收徒传承手艺

       近年来,盘扣作为鲜明的东方元素,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大师的青睐。2012年6月,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遗名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珊丽娜和徒弟宋滔曾共同创作157个系列、2418枚盘扣,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图片

       偶然在电视节目中了解到盘扣技艺属于非遗项目,翁世炎便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姑苏区文化馆非遗部咨询。工作人员看到翁世炎的作品之后,对技艺传承、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进行详细了解和考察,鼓励他申报今年的区级非遗项目,项目如果顺利入选,以后再继续申报项目传承人。

       翁世炎介绍说,做盘扣真正忙的是在前头,准备工作要做充分。盘扣的原材料是各种丝织物和各类布料,其工艺先把布、缎、等原料裁剪成约一寸宽的长条,经过烫平、刮浆、晾干、滚边、裁剪等工序,就可以用来编织成花式各异的盘扣了。一般来说,“盘”的工艺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结”的技艺容易一些,而且不同盘扣用料的尺寸也不一样,光是用针,就像刺绣一样分好多种。翁世炎表示,如果这次申报非遗成功,将免费开门收徒,尽力让中式服饰盘扣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周晓青  通讯员 宋庆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