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笑傲江湖”的江苏“倪夏班”
2019-05-21 20:32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年初,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文化中心小剧场内,欢笑阵阵,掌声不断。热情的观众不停地请求演员返场,演员们也是卯足了力气,使出浑身解数,满足观众恳求。
       以“走基层、送欢乐、惠百姓”为已任的“倪夏班”尽管特别忙,但心里还是想着多往基层跑。一来年前给大家找个乐呵,二来也是体验生活的最好方法,三是把这里作为新年的新起点,以“丝路精神”把送欢乐活动抵达更广阔的农村基层、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

图片
       这场由吴江区委宣传部、吴江区文广新局主办的“百姓戏台天天乐”文化惠民活动——“师徒同乐汇”走进盛泽新年相声专场演出,这让千年文化古镇、中国丝绸之乡——盛泽的普通百姓提前尝到了年味。应邀前来演出的是文艺团队“倪夏班”第686场演出,由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公益惠民,与“乌兰牧骑精神”相通。
      “乌兰牧骑”是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曾特指活跃于农村牧区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为了更好地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建立起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演出。乌兰牧骑的名字便这样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乌兰牧骑的队员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面旗帜。

图片

      “倪夏班”缘起被誉为“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倪明、夏文兰,其骨干成员系谪传弟子及志同道合的群文艺友。
       倪明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小剧场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兼导演、江苏省相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群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德艺双馨曲艺家、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国相声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师承相声名家姜昆,执导一百多台文艺晚会并多次应邀出国访问演出,冲刺过央视春晚,主持过名牌电视专栏。他还创作了一百多个相声段子,出版了《悄悄话》《出门在外》《笑坛百星》等作品。
       倪明从小喜欢文艺尤其是曲艺,常常把听来的幽默和笑话认真记在心里,有时候还随手将一些灵感记在父亲的烟纸反面,模仿他人的音容腔调和动作表情,惟妙惟肖。从小就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入伍后自然成为部队的文艺骨干,转业地方虽然在工厂从事累趴人的翻砂工作,但快乐的种子让他再累再忙也不忘苦中作乐,和着节拍搬弄沉重的铸铁件,即便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踩着自行车也不忘背段子,长年累月在曙光中吊嗓子。正是这种对曲艺的痴情挚爱、勤奋学习与不懈坚持,倪明在参加省里的一次会演获奖后被作为特殊人才调进盐城文化馆。
        夏文兰老师生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相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研究馆员、曲艺家协会主席、江苏华恒昌集团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秘书长。是相声名家姜昆的得意女弟子,被誉为“中国相声一枝花”,荣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多次应邀出国访问演出。
夏文兰天生一副金嗓子,从小就是学校里出名的小歌星,乐于助人的小美人儿。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演出,每次都少不了她这个小主角,乐意为没有任何报酬的活动演出,台前幕后总能见到她张罗忙碌的身影。正是这种内外兼优的艺术品质与人格魅力,在给倪明的一次成功救场后结为伉俪。
       夏文兰和倪明一样酷爱相声,尤其是姜昆老师的相声。所谓爱屋及乌,两口子平日里将在报章上看到的有关于姜昆的点点滴滴都剪辑下来,精心做成集子,认真研究。1990年重阳节姜昆来盐城演出期间,经时任市委副书记黄淑萍、市委宣传部长朱步楼共同推荐其拜姜昆为师。当姜昆见到三大本200万字的个人在报纸上的剪报时,深受感动,他也掂量出这对新人对相声艺术的非凡热爱与执着追求。在现场考核测试后,当即决定收其为徒,成为其所收的唯一一对“夫妻弟子”。

图片
       有了名师弟子的光环,并不代表艺术水平的提升。相反,倪明、夏文兰更加感觉到肩头的担子任重而道远,从而更加专心致志于相声事业的辛勤耕耘,不论是表演、创作,还是学习、研究,他们始终植根与群众之中,从人民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作品与表演。
       然而,前行的路上从来就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在舞台上形象光鲜的背后,小夫妻含辛茹苦,克服了无以数计的困难与辛苦:夏文兰从几个闺蜜那边凑钱给倪明远赴天津参加全国首届相声艺术培训班;小俩口在外演出期间,三岁的儿子从楼梯上摔成重伤;小偷光顾他们那个本来就十分寒酸家后,不但偷走了留给儿子的红烧肉,甚至连电饭锅也顺带端走;在赴外演出时,倪明曾三次死里逃生……所有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在相声艺术道路上执著追求。他们共同创作、表演了《悄悄话》《永远是朋友》《家乡美》等作品,深受广大普通百姓所欢迎,赢得无数的掌声与喝彩,理所当然成为“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

图片

       几十年来,倪明、夏文兰坚持到人民中间去,为人民而歌唱。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倪明、夏文兰两位艺术家始终坚持扎根人民生活,用自己对百姓的真挚情感,谱写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艺术乐章。
       倪明、夏文兰两位艺术家从基层走来,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更深知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他们创作的作品《听众热线》《都市情缘》《我上春晚了》等无不反映时代精神,坚持为百姓送欢乐。在淮安、盐都、南通乡村,在建筑工地和街道社区,他们多次在雨中演出,观众常常自发上台为其打伞遮雨;在盛夏,夏文兰坚持到边防部队专门为一名战士演出;即便在演出转场的深夜途中,两口子也时常用对台词的方式消解疲惫……

图片

倪明与弟子李义、刘亚伟
       逐梦的路上,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下农村、进军营,到高校、到街道、到社区、到边疆,为广大曲艺爱好者传经送宝,举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传授他人,分享他人,共同学习、探讨与交流。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场次,受众逾千人次。
        弟子中,有的最后成为“倪夏班”的主体和骨干,还有一些在校学生也加入其中。甚至不学曲艺的董冰也成为其徒弟。他们中有的是企业员工,如朱军、杨峰、傅俊秀、何明;有的是私企老板,如孙如标、李义;有的是学校老师,如张志刚、蔡梦;有的是文化馆人,如吴霞、季逢春、陈浩东、张敏敏;像金昱帆、吴佳澍还是在校大学生,而刘亚伟、詹立铭、杨雨蒙等则是在职警官。
       不少艺术家也应邀参与到“倪夏班”的公益演出活中,他们中有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陈寒柏、刘惠、孙晨、何云伟,毛威,以及著名歌唱家白雪、耿连风,倪明的好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范以程、董源,青年歌唱家曹元平、快板大王王宏专、魔术师赵锁宝等。在“倪夏班”的周围,甚至还聚集了中业慧谷集团董事长朱伶俐、华恒昌集团董事长朱华、尊季集团董事长王军前等爱心企业家,为“倪夏班”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图片

       为保持“倪夏班”的活力,他们始终坚持传承传统、创意创新,在团队定位、队伍建设、作品创作等方面创造了属于“倪夏班”的特色。倪明认为:“优秀的团队,需要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组织管理,吸引优秀演员加入的前提是对‘倪夏班’这个团队的精准定位。”倪明根据其几十年的群众文化实践,深知最普通的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那么倪夏班这个团队就是要为普通百姓送去什么,为百姓创作,为人民演唱。以公益目的为百姓服务,成为“倪夏班”团队的宗旨,和凝聚优秀演员的向心力。巡回演出,吃简单的盒饭,不计报酬,夜晚长距离驱车赶路,忙里偷闲挤时间背台词,是家常便饭。尽管很累,很辛苦,还往往不被他人理解,但他们都因为有着同一个梦想:普通百姓欢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图片

倪明、倪夏宇父子档
       队伍建设方面,“倪夏班”虽然是从以相声为的曲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队伍非常年轻化,最小只有不足十岁。人员的从业情况也是方方面面,工人、农民、学生、战士、老板和公务员都有。在队伍的文化结构方面,半数以上成员学历在大专以上。在艺术结构方面,有传统的表演形式相声,乡土味道的快板,也有青春时尚的歌曲、舞蹈,大众喜欢的淮剧。巡回演出时, 需要演员一专多能,台前幕后,台上台下,当好多面手,除了在台上的正式演出那点时间,其余则要做好服务演出的各种下手和临工,装台、拆台,音响、灯光、导具、化妆,样样都要会个七不离八。
      作品创作方面,“倪夏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正式演出时演员为业余性质的特殊性,也就使得“倪夏班”的班底人员要有相当丰富的储备,同时对节目也要有相当数量的储备,除了正常的主题性演出、结合各项时政宣传的各种演出外,还要针对不同地方演出的观众欣赏口味差异、主要观众年龄文化层次,需要投其所好专门创作和编排节目,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台节目足够精彩,各种表演形式搭配科学合理。因而,看似在某地的一次普通巡演,其实大都有三台以上的节目和演员数量的储备,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倪夏班”随时拉得出,打得响。

图片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倪夏班”秉持为普通百姓的服务的这一宗旨。但服务百姓,不是一味地迎合百姓,以低级趣味的下三流去赢得观众的掌声,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深入生活,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个团队的“高贵的坚持”。“倪夏班”力克浮躁,深扎基层,聆听着时代的和声,行走在江苏大地上。“倪夏班”成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和表演感动着基层群众的心,他们和基层百姓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连接。“深入生活,不只是获得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灵的洗礼,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扎根人民”,作为“倪夏班”掌门人倪明这样说。
       连不少北方人也难以掌握的曲艺,生活在南方的倪明、夏文兰也能把它演绎得风生水起,从而成为“倪夏班”的重要精神支柱。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倪明的创意策划下,它与著名长寿之乡、花木之乡如皋建立文化合作,搭建“倪夏班”公益大舞台,使大家喜欢的演出在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固态化,能让欢乐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常态。冯雁军 沙 莎/文   刘 涛 王菁菁/摄影 编辑: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