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视频】非遗传人魏氏父子 用18米长巨型斧劈石盆景再现《京杭大运河》
2019-04-22 19:46

16米长的巨型斧劈石盆景《富春山居》合璧

魏玉宇讲述《京杭大运河》创作过程

魏达荣老爷子讲述《京杭大运河》构思

 

        “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斧劈石盆景,长18米,宽2米4,高1米35 ”,站在精心构思制作的京杭大运河盆景面前,非遗传人魏玉宇憨厚的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现在还只是半成品,它正式完工之时,会非常具有震撼力”。5月3日,这一耗时6个月时间构思制作的作品,就将震撼亮相在扬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扬子晚报记者近日奔赴常州孟河,独家专访了这一巨型盆景的制作人魏达荣、魏玉宇父子。

 
以四季轮回更替
再现京杭大运河的生生不息
 
       魏达荣老先生,常州斧劈石非遗传人。祖传的手艺,到他的手上得以发扬光大。2016年,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成功入选。
当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李金芳把再现京杭大运河这样的题目出给他,魏老先生既感责任重大又觉得颇有挑战性,斧劈石擅长表现山,如何表现河?他费了很长时间来琢磨,最后灵光突现,还是用山来表现水。在中国画中,山与水密不可分,盆景表现的是山水园林,浓墨重彩刻画山,留白处便是水。
      他说:大运河是一条河,河连着山。起笔,从北京开始,流经山东、江苏、浙江,只要把沿线的主要山脉表现出来,大运河便呼之欲出。北京的山,他选取八达岭,岭上是万里长城。延伸过来,是山东泰山,儒教最有名的地方。再向南,江苏钟山,龙头在紫金山,龙尾就是孟河盛产斧劈石的小黄山,“前不久央视播的《老中医》就是这个地方的故事。孟河是运河的母亲,为吴王夫差所开。是大运河重要的拐点”。最后杭州,灵隐山和普陀山。
在魏老先生的心目中,京杭大运河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惠泽万民,一条运河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如何表现大运河的生生不息呢?他想到了四季轮回、四时更替。北京的冬天、山东的秋天、江苏的夏天、浙江的春天,一起交织成春夏秋冬、万物生长的自然之歌。这也契合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而确定为18米长,则因为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选材,全部选用当地小黄山盛产的青灰色斧劈石。不过,要表现冬景,就需要一种黑色身块镶嵌白筋的雪花劈石,颇为难找。“有时一大块里面只有一小块,其他的都得去掉”。魏玉宇说,石头的气质很重要。有的柔和,有的刚性。同样是青灰色的石头,有螺纹状、片状、柱状等等,纹理要细腻、清晰。每一块都要重新雕琢,点点滴滴都是这样。18米的巨型盆景,整体构架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细节的推敲,把一些典型性的建筑和景点放上去。亭台楼阁、渔舟唱晚、漫山红叶……大运河两岸的美丽风景,都要尽力呈现出来。让人一看到就有身临其境之感,一睹物就能联想到真实的存在。
 
 
以16米长灵秀山水
实现立体化的《富春山居》合璧
 
       此前,其实已有成功的先例。就是惊艳了中国、让各地的学者、文化人争相奔赴来看的16米长的斧劈石盆景《富春山居》合璧。当记者步入展厅,看到这桃源仙境一般的“富春山居”,也不由一见倾心,深深陶醉其间。
2011年,饱经分离、沧桑、磨难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隆重合壁展出。这也是这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300多年前险遭火殉,分为两段后,首次相聚合壁展出。当时轰动两岸,人们争相前往观赏。
       然而合璧之后,两者又物归两处。魏达荣老先生却深感可惜,他拿到了合璧《富春山居图》复印件,反复观看,油然而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用盆景实现立体化的合璧呢?画作《富春山居图》长6米98 。魏老先生决定把它放大到16米长,气势就出来了。
        选材上,选用稀有的五彩斧劈石。“用光了我们家十几年的积累”,魏玉宇笑言。据地方志记载,孟河斧劈石自古就被誉为“中华独秀”。孟河斧劈石,早在宋代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譜》中即有记载。太湖石讲究“皱漏透瘦”,斧劈石则如国画“斧劈皴”,从形状看,有片状、柱状、折带状、横断状、旋转状等各种姿态;以颜色分,有红色、黑色、黛青色、土黄色、五彩色等多种颜色。那黛如烟云、黑如木炭、黄似玛瑙、红似胭脂的单色劈石,和多色相间、五彩斑斓的绚丽劈石,千姿百态、绚丽璀璨。这些稀世奇石,用来造景《富春山居》,简直是天作之合。
       历经4年的探索和反复锤炼,《富春山居》合璧终于完整呈现:只见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浩渺连绵,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云雾缭绕之间,好一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也正是现场观赏了《富春山居》合璧盆景后,李金芳感叹“美不胜收”之余,油然升腾起一个想法:用斧劈盆景再现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工程,用非遗手艺来表现非遗项目!
 
以祖传的非遗手艺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京杭大运河》比《富春山居》更长、更宽也更高,难度也更大。但魏氏父子也觉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样的作品,可以传世,也能体现文化的力量。《富春山居》合璧盆景惊艳面世后,来看的学者络绎不绝,也有不少文化商人赶来洽购。有的甚至对魏老先生说:随您开价!但魏老先生都婉谢了,他想的不是经济,而是文化和传承。这一带,做生意的人不少,但魏老一家却执着于“初心”:做文化大文章。
       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祖辈父辈都是做盆景的,他们把技艺传给他,但只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现在,他更希望用非遗手艺来传播中华文化。1978年,时任孟城乡农科站站长的魏达荣,在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时,发现了塔山一处方圆20亩地的斧劈石基地的艺术价值。当时,他看到一车车被农民拉去铺路填塘的斧劈石,深感可惜,就试着拿这些石头做了几个盆景,没想到大受市场欢迎,“把石头按照你的想法,可以变成千山万水,也可以变成太湖风光。”之后,他创办 “孟河斧劈石盆景公司”,制作斧劈石艺术盆景,推向市场;继而承接了各地宾馆、会堂、工厂、庭院制作斧劈石景观的业务,除国内各大城市外,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法国、荷兰、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盆景,是最受海内外欢迎的。譬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他就用“三顾茅庐”来表现;《西游记》,用“路在何方”来刻画;《水浒》,用“武松打虎”来展示,都很受欢迎。接下来,他还想做几个大的工程。首先是用斧劈盆景表现一带一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目前图纸设计已经出来。二是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用岳母刺字表现“爱国”;用大禹治水表现“敬业”;用六尺墙表现“友善”……三是长征,也是他希望能全力以赴塑造的一个主题。四渡赤水河,大渡河铁索,过雪山过草地,这些故事都非常具有中国精神,很激动人心。
       在重大主题的创作中,他也想到了艺术创新,会有意识地在旁边播放视频,辅以书法。而在5月3日的运博会现场,巨型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的亮相,还将与书法、诗赋相结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千世界,中华泱泱。先民逐水生产,百姓受惠河江。塞外雪舞冰封,江南草长莺飞。驰骋东西兮浩浩阔阔,瞻望南北兮莽莽苍苍……”由古琴家郭平撰词、书法家管峻书写的巨幅《大运河赋》也将同时出场,一起交汇成中华文化的壮丽交响曲。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冯秋红   编辑  黄彦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